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413025
  • 作      者:
    刘爱梅著
  • 出 版 社 :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爱梅,女,1978年出生,山东潍坊人,2011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中心。先后在《当代经济科学》、《改革》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近10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城市化问题。
展开
内容介绍
  《财经学术文丛: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研究》内容共分四篇,包括8章内容,围绕城市化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现状特征、城市化模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趋向和战略等展开。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城市化模式是非均衡的城市化模式。
  第二,现阶段,我国面临城市化模式选择的时间窗。
  第三,城市化模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四,城市化模式需要从“非均衡”转向“均衡”。
  第五,我国城镇化战略从以空间布局为主要内容正逐渐转向以空间布局、人口城镇化、生态保护、制度改革等多目标、多内容的城镇化战略。
展开
精彩书摘
  多年以来,各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城市学家、生态学家都对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多领域、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研究,但从系统和综合的角度对城市化模式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立足中国,从省际的、中观尺度,不同省区比较研究的则更少。另外,城市化模式是动态的、变化的,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化模式也不同,例如,目前我国处于高成本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有限供给的转折点时期,城市化模式就需要调整和选择,而以往的研究缺乏对城市化模式的动态研究,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一时期作静态考察,本书试图从系统的、综合的、动态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化模式选择的依据和城市化模式的构成。
  其次,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城市化发展战略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影响包括乡村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现有的城市化研究来看,在“什么样的城市化战略更优”这个问题上从来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比如,在城市规模结构战略上,究竟是采取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战略模式还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的战略模式,在这个问题上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和争论。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的战略后,我国也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而这条道路后来带来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导致了经济分散化的低效率。90年代以后,鉴于大中城市的集聚和快速发展,大部分学者倾向于优先发展大中城市。改革开放30多年后,大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带来了房价快速上涨,人们落户的成本增高,部分人又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主张重点发展大中城市、发展城市群等。
  (2)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寻找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为我国经济转向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经济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结构调整所应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在消化国内过剩产能的同时寻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方向,解决内需不足、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就业压力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模式的创新,拓宽就业渠道,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从而达到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并扩大农民消费、化解内需不足的矛盾、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因此,对城市化模式的研究就更具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其次,有助于寻找解决区域差异的突破口。
  中央已经意识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即落后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本书通过区域差异的关键成因——城市化模式的差异,找到缩小区域差异的突破口——城市化模式的创新,为缩小区域差异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
  最后,对我国制定城市化战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市化是一个国际现象,是世界各国从农村社会文明逐步向现代城市社会文明转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系统总结世界不同类型的城市化特征与模式、总结我国不同区域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化模式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国借鉴国际国内相关经验、总结历史教训、制定政策、实施城市化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理论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若干概念的界定
1.2.1 城市化与城镇化
1.2.2 城市化率及其计算
1.3 城市化模式分类及测度
1.3.1城市化模式的分类
13.2 城市化模式的测度
1.4 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1.1 城市化发展进程的“S”形曲线规律
2.1.2 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
2.1.3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2.2 城市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西方发展经济学对城市化的研究
2.2.2 西方区域经济学对城市化的研究
2.2.3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城市化的研究
2.2.4 经济地理学对城市化的研究
2.3 最优城市规模理论及其评述
2.4 城市化模式问题研究综述
2.4.1 城市化模式及其形成条件
2.4.2 对国外城市化模式的经验总结
2.4.3 对中国城市化模式的研究总结

第二篇 城市规模视角的城市化模式
3 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演变过程分析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3.1.1 中国城市化历程的简要回顾
3.1.2 我国城市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3.2 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的发展与演变
3.2.1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演变过程
3.2.2 我国城市化模式演变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4.1 总体特征及原因分析
4.1.1 我国城市化模式发展的总体特征
4.1.2 我国城市规模非均衡发展的原因分析
4.2 转型期我国城市化模式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4.2.1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东中西部差异
4.2.2 我国城市化模式的四大区域差异
4.2.3 我国城市化模式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三篇 国际视野的城市化模式
第四篇 新型城市化战略及路径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