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异质信念、会计信息与市场有效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0096
  • 作      者:
    王治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治,1974年生,福建莆田人。财政部科研所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现任教于安徽财经大学。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多项。研究方向主要为资本市场会计、行为金融、政府会计。
展开
内容介绍
  《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异质信念、会计信息与市场有效性研究》首先从异质信念视角重新分析了会计信息尤其是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剖析与反思分析了该研究不能作为准则制定依据的根本原因,从而厘清了价值相关性研究和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确定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异质信念、会计信息与市场有效性研究》进一步提出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确定应当与制度环境相匹配的思想。再次,通过基于异质信念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理论分析,提出了基于异质信念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思路;并基于此,对2007~2009年,新准则颁布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信念异质是导致会计信息包括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同体制环境、不同信息环境、不同年度的会计信息及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异质信念视角来看,为了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估值,从而使市场变得更加有效。我们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公允价值会计必须客观、公允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这就涉及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确定问题。也就是如何找到最佳的公允价值应用范围,从而使得公允价值会计能够客观地反映bu(t)。盲目地扩大或者缩小应用范围都有可能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本身所产生的误差影响到对bu(t)客观反映。其二,在并非始终有效的市场,理性投资者必须合理地运用公允价值会计数据进行估值。会计价值相关性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信息交易(None Information Based Trading,NIB)的增加。一旦投资者都不用基本面的会计信息来估值,会计信息怎么可能还有价值相关性呢?而且如何投资者坚持用历史成本信息估值,那么公允价值也不会存在价值相关性,更不会产生增量的信息含量。但这仅仅是准则的执行力问题,而非准则本身存在问题。因此,即使公允价值能够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但投资者并非以会计数据作为估值输入变量,那么股价仍然会系统地偏离其内部价值。
  任世驰(2009)以A股市场主要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五家上市银行为样本,以2000-2005年间的股票价格和按公允价值确定的收益为依据,通过实证发现,并非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同样具有显著的增量信息含量,并认为通过实证检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没有意义的,相关性问题不是实证检验问题,而且也无法进行实证检验。本书也认为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不能作为准则制定的理论依据,但价值相关性研究作为一个实证检验的手段有其客观的意义和价值,只是由于缺乏必要且相关的理论分析,使得这项研究的意义并未凸显出来。
  因此,在对理论基础充分分析的前提下,进一步的研究面临两大问题:其一,既然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不能作为准则制定的客观依据,那么应该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其二,传统价值相关性研究存在严重的瓶颈,在异质信念前提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思路何在、意义何在?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关键概念
1.2.1 研究目标
1.2.2 关键概念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
2.1.1 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基本模型
2.1.2 边际信息含量研究
2.1.3 递增关联研究
2.1.4 相对关联研究
2.1.5 简要评述
2.2 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2.2.1 历史成本更具信息含量
2.2.2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信息含量相当
2.2.3 公允价值更具信息含量
2.2.4 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最新动态
2.2.5 简要评述
2.3 异质信念研究
2.3.1 异质信念的定义
2.3.2 异质信念形成与存在
2.3.3 基于异质信念的资产定价
2.3.4 简要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异质信念
3.1.2 会计信息
3.1.3 价值相关性
3.2 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基于投资者的信念演化
3.2.1 受托责任观
3.2.2 决策有用观
3.2.3 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
3.3 从有效市场假说到行为金融——异质信念的产生
3.3.1 有效市场假说
3.3.2 行为金融理论
3.3.3 从有效市场假说到行为金融理论
3.4 从信息观到计量观——公允价值起源于异质信念
3.4.1 会计信息观
3.4.2 会计计量观
3.4.3 信息观到计量观的演变
3.5 从股利贴现模型到净剩余理论——估值模型的演进
3.5.1 股利贴现模型与现金流贴现模型
3.5.2 净剩余理论(Ohlson模型)
3.5.3 Ohlson模型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异质信念的价值相关性理论分析
4.1 对传统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剖析与反思
4.1.1 传统价值相关性研究的逻辑缺陷
4.1.2 价值相关性对准则制定缺乏影响
4.1.3 价值相关性与公司价值
4.2 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确定
4.2.1 公允价值会计的不完美性
4.2.2 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历史反思
4.2.3 公允价值会计的哲学定位
4.3 异质信念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4.3.1 CAPM的演进对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启示
4.3.2 异质信念与噪声交易定价模型
4.3.3 考虑噪声交易的Ohlson模型
4.4 价值相关性逆向思维研究
4.4.1 对既有文献的重新解析
4.4.2 价值相关性与市场的正确逻辑
4.4.3 自我实现的预言——基于异质信念的逆向思维
4.4.4 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新思路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异质信念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不同体制环境比较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5.2.1 不同准则下价值相关性比较
5.2.2 不同体制价值相关性比较
5.2.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3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5.3.1 模型设计
5.3.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5.3.3 变量选取及定义
5.4 实证检验及结果
5.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5.5 稳健性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异质信念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不同信息环境比较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6.2.1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比较
6.2.2 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比较
6.3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6.3.1 模型设计
6.3.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6.3.3 变量选取及定义
6.4 实证检验及结果
6.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异质信念的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不同年度比较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不同年度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比较
7.2.2 不同年度报表信息含量比较
7.2.3 不同年度公允价值信息价值相关性比较
7.3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7.3.1 模型设计
7.3.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7.3.3 变量选取及定义
7.4 实证检验及结果
7.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7.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不同体制环境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比较
8.1.2 不同信息环境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比较
8.1.3 不同年度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比较
8.1.4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差异的根本原因
8.2 政策建议
8.2.1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8.2.2 着力改善会计制度和信息环境
8.2.3 强化会计信息的估值作用
8.3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8.3.1 主要贡献
8.3.2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