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改变
1687年,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Isaac.Newt。n)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athematicalPrinciplesofNaturalPhailosophy)一书中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的物理概念,并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一切物体总是保持原来的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此外,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每一个作用力都对应着一个相等反向的反作用力,也就是说,两个物体彼此施加给对方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产生的作用不能相互抵消。
人类的行为、思想与自然界物体的运动规律是如此的相似,当人们一旦适应某种环境、工作模式或方法时,就会形成“物体运动的惯性定律”,形成习惯性的行为、固守习惯性的思维,从而形成一种惯性的“惰性”,而这种惰性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当积极的力量(牛顿第三定律中的作用力)推动其发生改变、进步和改革时,第三定律的反作用力就会显现,各方面的阻力随之产生,甚至强大得坚若磐石。2009年,我到江苏一家公司出差时,听到这样一件事例:公司高薪聘请了一位专业技术能力非常强的质量工程师,以推动压铸产品的质量改进。这位工程师站在技术的前沿,按照行业较高的水准,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制订了全面的、严格的压铸件质量检验标准,以此推动压铸车间的技术改良和质量的提升。然而,这一举措却遭到了生产车间的强烈抵制,最后不得不被“开除”,离开了公司。在改变之初,由于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方式的相悖,固有的惰性往往会显示出强大的阻力,直至积极的力量说服、战胜消极的阻力为止。人类的社会活动与自然界的物理世界不同的是,已有的、消极的习惯累积的时间越久,越难克服。因此,在没有创新和改革推动下的“历史”悠久的公司、在同一环境下工作时间较长的人,对变化都有着强烈的抵触心理。不过,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阻力(反作用力),随着人们对新知识和变化趋势理解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可以主动地转化为作用力,即动力。现实中,习惯性的惰性和反作用力,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角落。2009年,我在负责IQ(IncomingQualitycontrol,来料质量控制)部门的第一个星期时,发现检验报告、记录和文件相互替代签字的现象严重,记录和报告中的错误百出,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要求:“IQC的任何人不得代主管在检验报告或相关文件上签字,任何人不得互相代签字,每个人都要保证自己的工作效果和记录的准确。”检验员反驳道:“以前一直是这样做的,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