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2013.2.2013.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37088
  • 作      者:
    吕志胜主编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2013年第2期)》以“建学术交流特色平台,创经管学界一流期刊”为宗旨,发表原创性的理论、经验、综述和评论性的中文经济学、管理学论文。常设栏目有: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产业经济理论前沿、金融与贸易经济、管理科学与管理战略。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战略构想
  国家能源战略课题组
  摘要:我国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既是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一个有效抓手,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本文在深入研究我国高载能产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明确了未来我国高载能产业‘‘走出去’’的战略定位、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载能产业能源安全  “走出去”战略
  一、高载能产业“走出去”的重大意义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生产高载能产品(产品价值构成中能源价值达到20%以上的产品)的产业就是高载能产业。高载能产业与重化工业高度相关,一般来说重化工业基本上是高载能产业。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大格局中;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我国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意义十分重大。
  (一)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是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阶段的发展中期,未来20年高载能产业仍将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截至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产量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占全球产量47.35%),水泥产量约占全球1/2;在涂料、地板、瓷砖、洁具、五金等主要建材领域,我国产量占全球总产量60%以上;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达到8.88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特别是化学工业首次突破5.3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电力装机总规模达到9.6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电网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高载能产业规模巨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突出,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这决定了我国高载能产业“走出去”的节奏、层次以及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走出去”战略总体部署、实施效果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
  (二)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是保障国家经济、能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部署
  据统计,2000~2010年,我国原油消费量由2.41亿吨上升到4.39亿吨,年原油进口量由5969万吨上升到2.39亿吨,进口依存度也由4.8%上升到53.8%。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铜、锡、钢铁、煤炭、铝和海运铁矿石的第一大消费国,石油的第二大消费国。目前国际战略性能源和资源的生产供应大部分仍由少数大型垄断跨国公司控制,价格大起大落操纵性特征明显,这直接威胁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有利于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减轻国内能源供应压力;有利于转变高载能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并履行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有利于高效地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保障国家的经济和能源安全。
  (三)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是参与国际分工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必将伴随着国际产业链各环节区域分布的动态调整,凡是能够融人全球化生产网络的国家和企业都将大有作为,而游离在外则将被边缘化。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①。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时期,高载能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力推进高载能产业“走出去”,利用国外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劳动力在他国进行生产活动,将国内有限的能源、资源集中到新兴产业并促进其发展,必将带动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只有“走出去”,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寻求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问,向产业链中高增值环节进军;才能更好地转变发展方式,在推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同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的诚意和能力。
  (四)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是培育跨国集团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必由之路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和规模是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该国赢得国际竞争优势,获取支配全球资源权利的重要工具。“十一五”时期我国境外直接投资2200亿美元,为“十五”时期的7倍多,年均增速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3倍。境外直接投资流量从全球18位,上升到第5位。目前我国在境外设立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3000亿美元。庞大的规模,快速的增长,良好的势头,要求一大批跨国企业集团与之相匹配。我国高载能产业内的大企业集团相对集中,“走出去”的时间相对较早,经验相对丰富,实力较强,基础较好。抓住机遇,趋势而上,大力培育高载能产业跨国大集团,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利益所在。主动担当全球竞争需要的全球责任,塑造富有责任感和影响力的全球企业公民形象,积极推进包容性增长,全面提升我国高载能产业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我国高载能产业跨国集团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有效手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并出现了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局面。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上升增加了外汇风险和资金闲置成本,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易导致热钱涌人国内,对国内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有利于减少国内高额外汇储备,提高资金收益,缓解国内“双顺差”的失衡压力,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平稳运行。在国外投资设厂,在当地或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以境外企业作为交易和结算主体,以外币作为记账货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民币升值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能够绕开贸易壁垒,改变在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局面。
  (六)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重要的途径
  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聚集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性投资,一方面,可以使我国企业的技术人员更为便捷地进入技术创新源头地,增强与国外技术人员的交流,进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发达国家技术集聚区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还能将大量技术信息及时传递到国内公司总部,从而有助于国内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增强国内企业研究与开发的能力。这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水平①。
  二、高载能产业“走出去”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高载能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五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0.3%,比2005年下降2.4个百分点。
  (1)钢铁。产量占全球产量47.35%(2009年数据),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铁矿石大约一半要靠进口,占世界进口总量的45%。2010年,全国粗钢产量62665万吨,钢材产量79627万吨,焦炭产量38757万吨,铁合金产量2436万吨,铁矿砂进口61863万吨。焦炭出口335万吨,增长5.1倍;钢材出口4256万吨,增长73%,进口1643万吨。
  ……
展开
目录
宏观经济与政策
中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经济理论前沿
我国高载能产业“走出去”战略构想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出版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
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经济绩效分析
金融与贸易经济
我国创新型结构化金融产品案例研究——长盛同庆可分离交易股票型基金定价及风险分析
中国企业债券定价方式研究
营改增背景下跨境租赁业务的税收政策研究
管理科学与管理战略
CM+pannering组合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挣值分析法在IT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企业社会责任:21世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基于“201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100排行榜”数据分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