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吴江塘路的修筑,将太湖与湖东洼地隔离开来,加速了堤岸外侧沼泽区域的淤涨,为湖东洼地的深入开发创造了条件。在此前,太湖水东出人海,所过之处的浅滩受湖水涨落的影响,形成季节性的沼泽地带,湖水的起伏变化,致使大片的洼地积水而荒弃。此后,由于吴江塘路的修筑,湖水东去就被束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仅促进了太湖东岸沼泽地带的开垦,同时由于湖堤的阻挡,湖沿区域也因湖水的长期冲积而淤积出广阔的湖滩,遂在唐五代以后相继被辟为良田。②正如《震泽县志》所述:“向时湖塘之外即为太湖,今塘外浮涨成田者……涨久为茭芦之地,又久为种稻之田。”③总之,太湖东部及东南部从苏州经平望到吴兴,环绕太湖东南半个圈子涉及太湖下游区域洪涝问题的长堤,到唐代中期以后已经基本接通,从此将浩瀚的太湖与湖东南的广大水乡隔开,促成了隔水营圩,有利于东部洼地水网系统的形成,这为五代大规模的圩田提供了前提。
(三)海塘的修筑
太湖东部平原地区北枕长江,南接浙水,其东端延伸至大海之中,其南北分别形成两大喇叭形河口,极易诱发海啸,成为我国海潮发生最多的区域。④由于太湖平原呈现为一碟状,碟缘大部分为海岸与河口段,海岸地带的海拔高于盆地中心区。而中心区的苏、湖、杭等地,地势低洼,有些地方的海拔接近吴淞零点,一旦发生潮灾,海水溯江而人,顿使低洼平原泛滥成灾,同时,咸水内灌,不仅破坏农田而且污染水源。此外,潮流猛击海岸,往往还造成海岸内蚀,沿岸土地大面积坍塌,严重威胁着沿海人们的生存。①
就太湖东北部而言,崇明岛及其附近的沙洲发育较晚,长江的主流主要从北支人海,苏州所属的常熟、昆山沿江地带受江流海潮的冲击有限。太湖东南部就不同了。晋代以来,人类对长江流域开发力度在逐步加强,遂致水土流失加剧,长江口南沙嘴的发育与钱塘江南岸沙滩淤涨速度加快,迫使东海潮流西趋,加大了对海盐、嘉兴一带海岸的冲击力度。海盐海岸外,原有“三十六沙、九涂、十八冈及黄盘七峰,布列海壖”②,经过长期波涛冲激,大面积土地尽沦于海,岸线迅速向后推移。一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是著名的海盐产区,海潮对杭州湾的冲击,严重威胁了沿江盐田的生产,影响了盐户的生存。所以,在国力增强的盛唐时期,海塘有了进一步的修缮。据《新唐书》卷41《地理五》载:“(盐官)有捍海塘,堤长一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③经过这次大规模的修缮,稳定了岸线不再内移,既保证了沿海盐产地的稳定,又能防止咸潮溯河内侵而导致内陆田地盐碱化。由于解除了海潮的威胁,人们可以在沿海地段修建水利设施,筑堰蓄水,改造农田。像海盐,由于“地势南高北下,水皆北趋。夏秋之际,十日不雨,则耕者忧之。故水利视他邑尤急”④。此后,在海塘的保护下,对沿海土地的大规模开发也就成为可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