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23084
  • 作      者:
    朱玲,魏众主编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在联合国各成员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不同经济体实现经济增长分享、社会融合凝聚以及生态平衡和资源节约的过程,构成了包容性发展的各种具体形式。中国的和谐社会构建,便是其中的一种。和谐社会理念包含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平正义。兼容市场经济自由(效率)与社会均衡(公平)的根本条件,是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实现其基本权利。若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转型中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必须从消除社会排斥和推进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做起。
展开
内容介绍
  和谐社会构建是包容性发展理念的中国式表达,该理念包含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公平正义。兼容市场经济自由(效率)与社会均衡(公平)的根本条件,是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地实现其基本权利。基于这一理解,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学者,在2005~2012年期间分别从经济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角度,探索联结经济自由(效率)与社会均衡(公平)的路径,研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和增长过程的社会和解。这本由朱玲和魏众主编的《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即为这八年来的研究成果汇总。<br>  《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的切入点是推导回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需求的社会公平理论。据此进一步分析抽样调查数据,阐明导致收入高度不均等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原因,并将研究聚焦于受到制度性歧视的农民和农村迁移工人(农民工)的生计和实际享有的基本权利,以探究消除社会排斥和增强社会公平的可行政策,本书的结构如下:第一篇奠定“和谐社会”命题的学理基础;第二篇和第三篇,通过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集的描述统计和分析统计,着重比较2002~2007年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并探寻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第四篇重点考察和分析农户与农村迁移劳动者这两类脆弱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第五篇着重对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加以评估。本书的鲜明特色,在于将纯理论研究与抽样调查和案例研究相结合。它着重回答了如下焦点问题:第一,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基础是什么?第二,怎样把和谐社会的理念转化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第三,选择何种数量指标衡量和监测政策的实施状况?本书指出,若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经济转型中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必须从消除社会排斥和推进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做起。本书可在思想探索、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方面为广大学者提供重要参考,并可以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改进发展目标的设定和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还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材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nbsp;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基础<br>  【内容提要】自由市场制度会产生效率,但不会自动产生“社会福利”;合理的社会政策是可以与个人自由相容的。这种观点是借助于个人面对某些随机模式时表现出来的社会偏好来论证的。通过“无知之幕”的构思排除了个人的特殊地位对其主观偏好的影响之后,借助于人际间的比较,我们可以证明,每个人都将会表现出两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偏好:一是对“公平的”制度安排的偏好,它们将能够有效缓和“出身”与“运气”等随机因素对个人前景的巨大累积性影响;二是再分配的社会偏好,它将个人对不平等的社会反感,合理化为个人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厌恶。这些偏好都可以是理性的个人自愿选择的产物,因而,力图实现这些偏好的明智政策,自然不会与个人自由相冲突。根据这些论证,我们就可以合乎逻辑地讨论建立和谐社会的许多具体公共政策问题。<br>  【关键词】市场机制“无知之幕”公平再分配的社会偏好效用人际比较<br>  建立“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课题,要解决的是市场自由的效率与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均衡”的结合问题,其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成果的共享和增长过程的社会和解。<br>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思路,这近乎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思路中,关于公平问题.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所能提供的解答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它求助于帕累托原则,且假设存在一个万能的“仁慈君主”(他能够找出最优分配点并实现之)。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即所谓“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则给这类力图为各种备选再分配方案寻求一种合理政治基础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伤透脑筋的问题:如果人际间的效用不能进行比较,那么,我们似乎就没有任何理性的方法能够把个人偏好合成社会偏好,从而没有合理的方法来解释分配难题。在主流经济学看来,这种分配难题的核心体现为两点:一是由于不能进行人际间的效用比较,根本就不可能定义出“公平的分配”状态,也就无所谓“分配的正义”;二是如果非要追求所谓的“公平分配”的实现,那就必然会导致与个人基本权利和市场自由的冲突。<br>  ……
展开
目录
导言<br>一、研究背景与目的<br>二、研究路径<br>三、主要发现<br>四、政策性结论<br>第一篇&nbsp;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br>第一章&nbsp;对社会主义公平观的再认识<br>一、引论<br>二、平等的基本公民权利与效率<br>三、机会均等与效率<br>四、分配公平与效率<br>五、“基本福利权利”与效率<br>六、结束语<br>第二章&nbsp;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基础<br>一、如何看待市场中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现象<br>二、市场社会要消除的是什么类型的不平等<br>三、再分配的社会偏好与社会选择<br>四、结束语<br>第三章&nbsp;“发展”的度量<br>一、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理念及其量化表达<br>二、制度化偏好与指标选择<br>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监测与评估<br>四、结论<br><br>第二篇&nbsp;收入差距分析<br>第四章&nbsp;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与金融危机应对<br>一、收入不均等的趋势<br>二、收入差距解析<br>三、对分析结果的讨论及政策性结论<br>第五章&nbsp;城乡分割、就业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差异<br>一、引言<br>二、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简要回顾<br>三、数据、方法与变量描述<br>四、农村居民幸福人群比例高于城镇:logit模型<br>五、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城镇:排序logit分析<br>六、总结<br>第六章&nbsp;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对策分析<br>一、收入分配状况分析<br>二、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分析<br>三、政策建议<br><br>第三篇&nbsp;城乡居民的就业与收入<br>第七章&nbsp;初次就业搜寻时间及其失业、收入效应<br>一、数据与描述<br>二、初次就业搜寻时间的影响因素<br>三、初次就业搜寻时间与失业效应<br>四、初次就业搜寻时间的收入效应<br>第八章&nbsp;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差异变动的原因<br>一、引言<br>二、制度背景与相关文献<br>三、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指数分解<br>四、数据介绍、描述性统计量以及工资收入结构<br>五、工资收入方程的估计结果<br>六、对分解结果的讨论<br>七、主要结论<br>第九章&nbsp;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br>一、引言<br>二、数据与方法<br>三、估计结果与讨论<br>四、结束语<br>第十章&nbsp;城镇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户籍就业人口的收入差异<br>一、引言<br>二、样本的初步描述<br>三、城镇劳动力市场上不同户籍就业人口的收入差异分析<br>四、结论<br>第十一章&nbsp;中国农村收入分配分析<br>一、导论<br>二、中国农村的收入分配体制变迁<br>三、文献综述<br>四、数据的介绍和处理<br>五、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构成变化情况<br>六、2004年和2006年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情况及影响因素<br>七、总结<br>第十二章&nbsp;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br>一、引言<br>二、数据与描述<br>三、贫困状态与住户特征<br>四、计量分析<br>五、总结<br><br>第四篇&nbsp;脆弱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求<br>第十三章&nbsp;决定社会融合的经济因素<br>——阿坝农牧区调查报告<br>一、被排斥在就业市场之外的群体<br>二、社会经济不平等与基础教育不平等<br>三、经验和信息带来机遇<br>四、政策讨论与总结<br>第十四章&nbsp;乡城流动工人性别职业隔离问题研究<br>一、引言<br>二、背景与已有研究<br>三、方法的讨论与模型设定<br>四、数据描述与变量定义<br>五、估计结果及解释<br>六、结论及政策含义<br>第十五章&nbsp;农村迁移工人的劳动时间和职业健康<br>一、新中国有关工人劳动时间的立法和实践<br>二、迁移工人的工作环境、劳动时间和健康状况<br>三、迁移工人选择超时劳动的原因<br>四、超时劳动现象背后的政府和企业因素<br>五、政策性结论<br>第五篇&nbsp;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br>第十六章&nbsp;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br>一、导言<br>二、社保体系的板块分割及与之相关的不公平<br>三、改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br>四、强化社保项目的可持续性<br>五、政策性结论<br>第十七章&nbsp;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差距的影响<br>一、引言<br>二、已有的研究综述<br>三、思路及数据说明<br>四、计算的主要结果与发现<br>五、总结<br>第十八章&nbsp;新农村建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br>一、引言<br>二、新农村建设收入再分配政策<br>三、数据说明及描述<br>四、方法<br>五、结果及解释<br>六、结论<br>第十九章&nbsp;农村迁移工人的养老保障<br>一、导言<br>二、迁移劳动者养老保险项目与城市化政策<br>三、企业的工资附加成本与就业创造<br>四、缴费安排对迁移工人可支配收入的影响<br>五、非正规就业者的养老保障问题<br>六、结论<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