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转型观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406931
  • 作      者:
    孙建波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建波,男,1979年农历闰六月二十四生,江苏灌云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经济学系,2007年5月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兼任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讲座教师,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江苏省住房保障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安徽工业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中国经济转型、经济周期理论与资产配置、产业经济学与公司金融等交叉领域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于我国未来转型的基本方向,十八大报告做了非常明确的阐述,这就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这意味着:未来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要靠“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和“新优势”,而前两个“新”要靠经济和社会体制的深化改革,后两个“新”要靠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所以,中国转型,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它不仅仅是指日本韩国等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面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而且还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转型,是“双转型”。
展开
精彩书评
  我国“双转型”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学者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大舞台,中国学者一定要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肥沃土壤。
  孙建波博士对我国的转型做了独到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于推进我国的转型研究具有深化作用。
  ——黄泰岩,长江学者,辽宁大学校长
  
  中国整体上进入了实施以追赶西方中等发达国家为目标的第二轮追赶战略。当前全球是否遇到了技术瓶颈所引发的滞胀?中国能否以及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重大而又朴实的话题,需要我们超越一切分析技术的障眼法,踏踏实实地走进中国这个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大实验田。
  ——刘志彪,长江学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每年能够实现500万农户集中居住和500万农民工进城的目标,加上每年农村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形成的知识性城市化,则中国的主动城市化只需要十年时间就能够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在十年中,如果能够解决5000万户农户的集中居住,则可以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腾出近2900万亩“非农用地指标”。而如果能解决5000万偏远乡村农户的集中居住,同时解决5000万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城乡统筹也就成功实现了“双向包抄”,即远郊由“集中居住置换用地指标”来解决农村集中居住的资金来源问题,农民工进城则应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由市场机制来解决。
  (4)尊重农民选择,稳步推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当前,重庆成都开始试点的“城乡统筹”改革的目标正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和农民居住集中化的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然而,现实推进并不理想,除了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之外,实现机制也值得深思。农民变市民的实现途径应该是:农民把耕地的“受益权”和“承包权”拿出来,换社保。为什么要换呢?如何定价呢?这个问题则应该由市场来解决。如果农民换了社保,则必须放弃农地的收益权以及未来继续承包的权利。笔者认为,在农民的生产和居住能够集中的前提下,农民是否愿意放弃农民身份变为市民,仅仅是一个“市场定价”的问题。各地区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成本确定适应当地情况的社保标准,而不能搞一刀切。如果农民不满意当地的社保标准,迁移到其他城市享受更高标准,市场差价应由其自主承担。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不应该操之过急,毕竟这一交易是一个不可逆的交易,宜稳健推进。只要工业化的进程跟得上,条件成熟的农民工自然愿意放弃土地收益换取相应的社保。这是一个内生的自下而上的过程,政府要做的是给予明确的制度保障,保证这一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而不是拔苗助长。这样做也是避免出现巴西等拉美国家城市贫民窟的情况,这些国家贫民窟的存在就是因为农民失去了土地后涌进了城市。农民通过渐进、自愿的方式选择成为市民而不是继续留守土地,为稳步推进主动城市化,防止城市贫民的产生提供了保障。
  2.以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为基础,规划引导和投资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环境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各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差距,在主动城市化的阶段,各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是不同的。总体来看,各地区都应依据自己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中的地位进行选择。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中国向何处去
一、包工头模式:中国增长奇迹的核心驱动力
二、GDP增长进入次高速时代
三、主流产业升级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泡沫破灭为新经济提供廉价要素
五、克服危机综合征

第一章 资本市场的信号:转型的方向是什么
一、消费类股票的涨幅未能持续扩大
二、新兴科技的价值在于提升主流产能的效率
三、中国经济:支柱在切换
四、全球性大牛市寄望新科技革命

第二章 通胀结构:经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一、新世纪的通胀难题
二、通胀结构背后的经济转型特征
三、通胀结构折射经济社会变迁

第三章 应对滞胀:从制衡分利集团到社会全面进步
一、滞胀之争的焦点与误区
二、长波中的滞胀形成与分利集团强化
三、分利集团的演变及其影响
四、价格、工资黏性与成本转移
五、扩张、紧缩政策与中国式“滞胀”加剧
六、以制衡分利集团为起点的社会进步路径

第四章 主动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依托
一、危机后的反思
二、被动城市化的制度背景与后果
三、主动城市化的条件、时机及国际经验
四、中国推动主动城市化的基本思路
五、主动城市化的制度保障

第五章 产能过剩:驱动信用扩收和政府干预转型
一、房地产市场的疑问与错觉
二、建筑业周期与宏观经济不稳定
三、市场化推动下的中国产能扩张
四、对政府干预经济范式的反思
五、向保障时代的平缓转型

第六章 第三次工业化:铸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价值链
一、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二、大国产业体系的核心:国家价值链
三、第三次工业化的历史使命
四、第三次工业化的实施路径
五、保障第三次工业化的社会能力提升
六、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

第七章 企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微观保障
一、发展成就与中等收入陷阱隐忧
二、企业升级的内涵及理论
三、中等收入陷阱特征对企业升级的影响效应
四、中国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升级问题
五、实证分析
六、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对要素投资:有效供给驱动的内生经济增长之路
一、“扩大内需”的困局与迷思
二、对供给学派酌再发现与新拓展
三、中国的供给转折与要素价格重估
四、向要素投资的动力、方式与条件
五、有效供给驱动下的内生经济增长
附录1 新华网专访:稳增长亟需建立成熟社会保障机制
附录2 金砖国家的未来关键要铸造国家价值链
附录3 人民币应成为“中国制造”标价与结算货币
附录4 人口结构变化对当前通胀影响不容忽视
附录5 加快保障房建设或成房地产调控突破口
附录6 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昭示经济转型迫切性
附录7 实施全民安居计划化解三大政策困境
附录8 主动城市化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附录9 嘉兴模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谋求新突破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