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与科学基础: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降低40%45%的路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71437
  • 作      者:
    刘卫东等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向世界各国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个减排指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被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本报告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核算了主要减排途径的碳减排潜力,提出了至2020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线图。<br>        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能源消耗取决于3个基本因素:消费、出口和投资。此外,与耗能相关的技术、管理和节约意识等,影响着能源使用的效率,从而也影响到能源消耗量。从产生碳排放的角度来看,一次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所占比例)决定着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强度。根据以上考虑,本报告主要从两大领域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即降低能源消耗量和优化一次能源结构,并且主要关注那些在宏观上可以调控的减排途径。前者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节能、建筑节能、道路交通节能等;后者主要是指发展非化石能源。在这些方面,国家可以出台硬指标或约束性指标来推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展开
精彩书摘
  受投入产出联系的影响,直接排放不能反映最终需求导致的碳排放。通过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各部门的完全碳排放量,即最终使用的碳排放量。2005年,建筑业和机电行业以及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文教体卫、科研机关、公共管理等其他服务业)是主要的完全排放部门,其完全排放量分别占当年我国排放总量的25.1%、25.4%和13.7 9/6。建筑业的完全排放主要是由国内投资引起的,机电行业的完全排放则主要是由出口和国内投资活动引起的,服务业的完全排放则主要是由国内消费引起的。<br>    根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还可以计算出不同部门的碳排放敏感度。2005年,我国碳排放敏感度最高的行业是机电工业和建筑业。机电工业的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碳排放总量增加0.254个百分点;其中机电工业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碳排放量增加0.145个百分点。建筑业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会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0.211个百分点。二、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及减排潜力<br>    1.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br>    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水平之间存在一条倒“U”字型的曲线。按照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导致碳排放总量和强度都呈上升趋势;在工业化中期,虽然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原材料部门的快速增长导致碳排放总量继续上升,但是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碳排放强度呈现比较稳定甚至下降的状态;工业化后期,原材料工业发展达到高峰,工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导致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br>    虽然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碳排放强度变化基本符合这个规律,但是在2002~2005年,我国的碳排放强度出现反弹性上升。这与加入WTO后我国经历的新一轮重工业化密切相关。2002年以来,受出口高速增长的带动,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部门迅速扩张,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2.8%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24.6%。而第三产业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略有下降。<br>    低端产品“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在带来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我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以2007年为例,出口活动产生的增加值仅占我国GDP的27%,但产生的完全碳排放量却占全国的34%。如果不能尽快转变这种发展模式的话,其他减排途径的效果会随着低端产品的出口而漏失!   ……
展开
目录
  观点摘要<br>    第一章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br>    第一节 引言<br>    第二节 2005年我国碳排放现状及其分解<br>    第三节 影响我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br>    第四节 主要减排途径及其减排潜力<br>    第五节 至2020年低碳经济发展框架<br>    第六节 小结<br>    <br>    第二章 我国能源消费与供应格局情景分析<br>    第一节 我国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增长因素分析<br>    第二节 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需求预测<br>    第三节 未来我国的能源供应情景预测<br>    第四节 小结<br>    <br>    第三章 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br>    第一节 基本认识与判断方法<br>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及特征<br>    第三节 我国能源消费及其行为特征<br>    第四节 我国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br>    第五节 小结<br>    <br>    第四章 工业技术节能减排的途径与潜力分析<br>    第一节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比较<br>    第二节 我国工业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问题<br>    第三节 工业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与减排潜力测算<br>    第四节 实现工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对策<br>    <br>    第五章 低碳能源发展情景及减排潜力分析<br>    第一节 低碳能源发展现状与资源基础<br>    第二节 低碳能源发展情景与规模预测<br>    第三节 不同情景下我国低碳能源发展潜力评估<br>    第四节 低碳能源对实现国家减排承诺的贡献<br>    第五节 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15%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和路径设计<br>    第六节 小结<br>    <br>    第六章 交通出行节能减排途径与潜力分析<br>    第一节 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量现状<br>    第二节 道路运输行业减排途径<br>    第三节 交通出行减排潜力测算<br>    第四节 交通出行减排对策<br>    <br>    第七章 建筑节能减排潜力分析<br>    第一节 建筑能耗的定义及其构成<br>    第二节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及与其他国家的对比<br>    第三节 建筑节能的途径<br>    第四节 我国建筑节能减排潜力分析<br>    <br>    第八章 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分析<br>    第一节 过去3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br>    第二节 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现状<br>    第三节 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可能途径与未来增汇潜力<br>    第四节 小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