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关税同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签订协定,相互间免征关税和取消其他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它在一体化程度上高于自由贸易区,它除了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内容外,成员国之间对外还建立统一的关税率。结盟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之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商品的竞争,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就是关税同盟。
(5)共同市场。在共同市场内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同时也允许成员国间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在1986年就已经实现农业共同市场。
(6)经济同盟。各成员国之间不但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对外建立统一关税,而且要求成员国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集团。
(7)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化。在各成员国内完全消除商品、资本、劳动力及服务贸易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进而在政治、经济上结成更紧密的联盟,统一对外的政治、外交和防务政策及经济政策,建立统一的金融机构,发行统一的货币。欧洲经济共同体在1991年12月召开的首脑会议正式通过了政治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了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的期限,而且还计划制定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以建立一个强大的欧洲联邦。这不仅包括了货币在内的经济的完全一体化,而且是一种政治、外交与防务的一体化。
2.要素合作。一定区域以其拥有的一种或几种资源优势,吸引其他资源流人进行生产要素的空间组合,进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以特有的产业和产业结构支持区域的产出增长,成为区域发展的共同道路。这种要素组合形式称为资源转换,基本上有三种模式:(1)人力资源转化型模式。拥有知识要素优势,吸引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组合,形成现实生产力,例如,日本经济发展模式;(2)自然资源转化型模式。利用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资本要素和知识要素,例如,中东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的发展模式;(3)综合转换型模式。知识要素和自然资源在同一生产过程中相互渗透、密切组合,例如,苏联、美国的发展模式。显然,资源转换过程即为生产要素流动的过程。
从流动过程中与其所有者分离程度不同的角度,将生产要素的流动分为脱离所有者流动和不脱离所有者流动两种形式。前者的典型形式是资本流动及劳务输出,后者则主要是指非劳务输出的劳动力转移,两者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涉及要素所有者的社会福利问题。但很显然,由于替代作用和各种要素内在的关联性,生产要素的流动禀性更为丰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