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29601
  • 作      者:
    余冬筠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区域经济研究丛书: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主要从创新效率角度探讨了区域创新发展差异的内在机制。具体而言,《区域经济研究丛书: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首先运用基于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通过分析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创造性地将创新效率分解为创新生产效率和创新经济效率,构建起关于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两层次综合分析框架,并运用大样本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区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对比和分类,全面展现中国各区域创新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最终提出一套系统的区域创新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区域创新环境论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创新主体的能力,而且取决于各主体之间以及区域内其他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效率,该理论是在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框架下提出的。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基本理解,大致是指地方行为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具体什么是创新环境,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欧洲创新环境小组(GREMJ)最早提出区域创新环境的概念,他们把区域特征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强调域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和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卡马吉内(Camagini,1991)强调创新环境主要是创新网络,包括企业家间的个人关系网,企业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经济网络,企业与当地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研究与开发合作网和社会关系网。迪茨(Diez,2001)将创新环境视为有利于促进区域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理解、彼此信任的社会资本、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有学者认为,创新环境是企业之间形成的既竞争又合作的特殊文化氛围(王德禄,2002)。离开了这种创新氛围,创新就很难产生(王缉慈,2001)。弗里曼提出,机构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在不断加剧的全球竞争和快速的技术变革环境下能够给企业创新活动予以明确的支持,因此,机构与企业之间要有很强的相互关系,机构需要不断发展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以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开发、改进和扩散的能力(王缉慈,2001)。如何强化这种合作关系,是创新环境理论的核心所在。创新环境,从抽象意义上讲就是一种使创新主体能够创新并能与其他创新主体相互协调的机制。
  尽管各类研究对区域创新环境的界定表达各异,但都充分肯定了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正向关联。从某种角度说,对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即是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一种解释。章立军(2006)指出,区域创新环境通过影响当地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得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三种能力的互动,促进该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提高该区域的经济增长绩效。知识的创造属于基础科研层面,从长期看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在短期内对经济效率的提高没有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那么直接。知识的获取水平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知识需要的程度和知识流动的水平,通过技术转移和国外直接投资等方式实现知识的获取,能直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即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知识应用的基本实施单位,企业家是将发明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载体,新知识通过氽业的投资活动及企业内的组织,转化为商品从而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区域创新环境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经济效应的一种解释。近年来,对创新环境的探讨正成为创新系统研究的重点。然而,由于其是基于系统论角度的研究,在研究中多突出区域文化、制度等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强调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和关联,因此很难独立地抽象出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子,更难寻找到合适的指标,运用数学、统计模型对不同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进行检验,所以,现有研究大多只停留在自然语言的陈述。然而,区域创新环境论提出的一些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子,如基础设施水平、劳动力素质、市场需求、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等(Poter,1990;蔡宁,2004;李习保,2006),对深入理解区域创新的经济效应有极大的帮助。如何将这些系统因子放入实证检验模型,应是下一阶段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本书框架

第二章 区域创新的经济效应分析及中国区域创新活动概述
第一节 关于区域创新经济效应的概述
一、创新的促进论
二、创新的不确定论
三、创新的趋同论
四、创新的趋异论
第二节 关于区域创新经济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
一、知识空间溢出论
二、创新吸收能力论
三、区域创新环境论
第三节 中国区域创新活动的总体特征概述
一、中国各地区创新活动明显增加
二、中国创新主体的功能地位趋异
三、中国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显著

第三章 创新效率的界定及其评价方法
第一节 生产效率的含义
一、生产效率的概念
二、生产率和生产效率
第二节 创新效率的界定
一、创新生产效率
二、创新经济效率
第三节 效率评价方法
一、评价方法概述
二、随机前沿生产效率评价方法(SFA)

第四章 区域创新效率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区域创新经济模型
一、生产技术
二、消费偏好
三、竞争市场的均衡分析
第二节 区域创新生产的决定——区域创新的第一层次分析
一、创新资源投入的增长效应
二、生产率参数、吸收能力的增长效应
三、技术差距的增长效应
第三节 区域创新经济效应的决定——区域创新的第二层次分析

第五章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模型选取与解释
一、基于面板数据的SFA模型
二、模型描述
三、模型检验
第二节 观察单元选取与划分
一、观察单元选取
二、观察单元划分
第三节 中国区域创新生产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估计
一、实证模型
二、数据和变量
三、模型结果分析
四、效率测算结果
第四节 中国区域三大创新主体创新生产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估计
一、中国各地区企业创新生产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估计
二、中国各地区高校创新生产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估计
三、中国各地区科研院所创新生产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估计
四、三大创新主体创新效率测算结果
第五节 中国创新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
一、中国创新生产效率的地区聚类分析
二、中国创新生产效率的地区变异分析

第六章 中国区域创新经济效率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基于SFA的生产要素效率模型
一、生产要素效率模型描述
二、模型检验
第二节 中国区域创新经济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估计
一、实证模型
二、数据和变量
三、模型结果分析
四、效率测算结果
第三节 中国区域创新经济效率和创新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比较研究
一、中国创新经济效率的聚类分区以及与创新生产效率的比较
二、中国创新经济效率的地区变异以及与创新生产效率的比较
三、中国区域创新经济效率和创新生产效率的趋同检验

第七章 区域创新模式研究
第一节 关于区域创新模式的研究述评
一、区域创新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二、区域创新模式的研究进展
三、区域创新模式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节 区域创新模式研究
一、区域创新模式总论
二、区域创新模式的分类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