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致力于从广泛的制度角度与丰富的文化角度来理解经济生活,探讨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塔尔科特·帕森斯(Tolcott Parsons)明确地把经济学与社会学区分开来,在理论上不鼓励社会学家开展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对话,他认为经济学分析社会行动的“手段—目的”(means-end)关系,而社会学则研究这种关系的价值。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重新思考关于经济学与社会学关系的观点,在他与尼尔·斯梅尔塞(Smelser)后来的著作《经济与社会》(1956)中曾提出了一种相对综合的社会学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这部著作是帕森斯对经济社会学的主要贡献。该书受到了经济学家的批评,也没有起到在社会学家中激发起研究经济社会学兴趣的作用,但帕森斯在随后的十年中仍致力于发展经济社会学,对确立经济社会学作为分支学科的地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虽然Parsons和Smelser为经济社会学的复兴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却没有引起学界太大的注意。到了70年代,这一领域的发展几乎陷于停滞。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早期,有一批社会学家对开始对经济问题感兴趣,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社会学的考察,使学界出现复苏的迹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了以下3篇具有重要影响的论文的发表,以经济社会学为名的这一学科再次兴起。哈里森·怀特(white,1981)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从网络的视角对生产市场、经济组织、劳动力市场、金融网络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伯特(Ronald S.Burt,1992)的《行动的结构理论试探》,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85)发表的“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论文成为导致新经济社会学产生的催化剂,他把“嵌入”概念和制度理论结合在了一起,认为经济行动是嵌入在正在运行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系统中,经济制度具有“为集体行动调动资源的特性”(Granovetter,1992)。
兹金(Zukin)与迪马乔(P.Dimaggio,1990)认为Granovetter忽视了经济行动的许多方面,包括经济行动与政治、文化及宏观经济水平之间的关联,为了完善这个缺陷,不仅要讨论“结构性嵌入”,还要研究“政治的”、“文化的”和“认知的嵌入”。1994年斯梅尔塞与理查德·斯威德尔格组稿的《经济学社会学手册》一书的出版,则进一步巩固了经济社会学这一学科,促进了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建立在对经济学进行批评的基础上,所针对的主要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模型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经济社会学批评的核心是认为经济学没有从社会与经济的关系去看待和处理经济问题。经济社会学认为生产、交换、休闲、消费等经济现象并不一定以货币报酬为调节手段,它试图从个体、初级群体及家庭、组织、网络、市场、产业国家以及世界体系的层次上对经济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学家非常关注经济过程与结果、不平等与效率问题,他们力求在社会与文化背景中来理解经济现象。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90)把1970年以后的经济社会学界定为新经济社会学,之前的属于古典时期的经济社会学。他认为新经济社会学与古典时期的经济社会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对核心的经济问题如企业、合同、市场等进行了研究。近年来,新经济社会学的最新发展是用网络分析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从嵌入的角度着手研究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二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尽管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有着不同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视角,理论观点不同,但其基本理论概括出来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网络理论、文化理论和组织理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