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处处神龙教
几年前,我在一家万人规模的民营企业担任内部商学院的负责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策划和组织每周一次的前10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学习例会。有一天,我们邀请了一位当时非常著名的领导力培训专家到企业演讲,两个半小时的授课行云流水、非常精彩,连董事长都听得入神。培训接近尾声,这位专家发表了一番很有说服力的结束语,然后,潇洒地鞠躬致谢。
接着,就出事儿了。因为,在他无数次的培训经验里,这个必定有“彩儿”的地方,此刻台下却鸦雀无声。专家尚未从鞠躬的动作中完全恢复过来,就僵在台上了。每一厘米的身体语言都在无声询问:“怎么了?怎么了!”
说实话,当时我的脑子里也是“轰”的一声,因为我发觉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事先忘记向这位专家说明企业的一个特殊规定:不—许—鼓—掌。没等我站起来主持后续的讨论,董事长一个箭步蹿上了台,发表了这样一番讲话:
欧老师,非常抱歉,刚刚的经历可能给您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不过,请您原谅,我们公司有一个严格的规定,那就是“不许给台上的人鼓掌”。因为,在创业之前,我自己给别人当下属十几年,我深知台下的所谓“掌声如雷”、“交口称赞”是怎么回事,这不过是一种精神贿赂罢了,大领导就认真鼓掌,小领导就意思意思。久而久之,大家也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但是,这种精神贿赂给管理者的腐蚀,甚至比物质贿赂还要严重,因为它会给管理者造成严重的自我认识的错觉,分不清自己何德何能何优何劣,盲目自负。而这种被精神贿赂所培养起来的自大症不仅仅会影响管理者自己,让他自视过高、被捧得不能承受生活和职业上的起起落落,更要命的是会影响他做决策和领导的方式,被人利用和误导,我们的企业早晚断送在一群自大症患者手里。欧老师,您是外人,又是专门做领导力研究的,我知道您会觉得我们的这个规定太不近人情,但是,我的想法是:“为了永远能看清真相,保持彼此间的真实,我们矫枉必须过正,为此在所不惜!”不过,今天我们的主持人没有事先向您说明这个情况,非常抱歉,而且您的课程确实精彩,因此,我提议,我们破例一次,让大家共同为您鼓掌,向您表示感谢!
在我的管理专业学习中,这段话,秒杀一切。这就是在管理上实践了乔布斯所说的“虚怀若谷,不忘初心”。多年后,我与欧老师偶然相遇,我问他对这家公司的印象是什么,他从牙缝里挤出来一个字:牛!
遗憾的是,随着这位董事长的退休,近年来我发现这条规定慢慢被淡化了。虽然没有任何人敢于站出来说取消这个制度,不过,现任的领导者们也不太会公开阻止人们的“精神贿赂”。同期,这家公司的江湖地位也慢慢地萎缩了。不能说这两者之间是绝对相关的,但依然值得深思。
《鹿鼎记》里面的神龙教主夫妇心狠手辣,唯一过不去的坎儿就是韦小宝说“每天早晚都要把敬祝教主和夫人仙福永享、寿与天齐的口号喊上几遍,不喊就不舒服”。看时哈哈一笑,扭头发现,神州处处神龙教,大多数组织里都充斥着韦小宝这样的投机高手和洪教主这样的自大症患者。
以下都是我曾经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公司成员之间的语言交流:
· 场景一:某知识型公司的例会。“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描述和表达我对总裁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总裁,绝对不会有我的今天,总裁改变了我的命运。”
· 场景二:某传统制造企业的年会。“老板今天的发言太振奋人心了,高瞻远瞩,布局缜密,只要我们不折不扣照着去做,我们就会所向披靡!”
· 场景三:某媒体单位的研讨会。“总编,我觉得现在您的操作思路和对新媒体的理解已经超过了国内所有同行的想法,参加今天的会我觉得特别开阔思路,特别能学到东西!”
· 场景四:某女性老板请下属吃饭。“老板,您对我们太关心、太体贴了,我们无以为报,您能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吗?”
……
说实话,如果不是恰恰在场,我会认为写剧本的人太瞎扯了。但是,这样的“神龙教”戏码却是每天都在我们的管理环境中不断真实上演着。我总是很怀疑,难道“教主”们真的乐在其中?他们多年的道行真的分辨不出这劣质的虚伪吗?久而久之,我也学会了“听音辨人”,两个凡是:凡是能张口管老板叫爹叫妈叫哥叫姐的,必成叛徒;凡是说没有某某某就没有我今天的,必是小人。
如果你作为一名领导者,还有残存的一丝理性和上进心,那么,请出手拆毁任何可能滋生“神龙教”的窠臼吧:
自己首先不说违心话,不做过头的奉迎;
当众制止你的下属对自己的夸赞和表白,明确告诉他,要和你一起工作,就永远不要当面奉迎,以此警示其他人;
留心你的下属是否有洪教主情结,务必在第一时间,在私密的环境中一对一地指出,自大症的早期治疗是很简单的,不过,如果不及时纠偏,进了三期则必败无疑。
切记:面对精神贿赂,“受贿”才是人类本能的选择,是贪、嗔、痴和理性之间三打一的暗战,大多数管理者都无法和本性对抗。
那么,你呢?
装腔大师
我有一个研究哲学的朋友,出版了一本书,叫做《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禁浑身酸软,觉得人生在世所做的一切真的好徒劳啊!不过,当我怀着悲悲切切的心情淡定了一会儿,很快就发现学者还是太单纯。其实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彩之处在于某种“生物多样性”,比如,除了装睡的,还有装醒的、装傻的、装醉的、装死的、装high的、揣着明白装糊涂以及揣着糊涂装明白的等各种门派,光怪陆离,各异其趣。稻盛和夫写过一本书指点人们如何发展自己的事业,叫做《活法》;要是在我们这儿,实事求是地说,这本书就得写成《装法》。
“装腔”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作势”。而《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所以,打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旗,很多人疯狂地迷恋“作势”,已经到了不要“做人”的程度。
在商业圈子里,最常见的装法,是“装high”。这里我们只谈“机构性装high”,至于个人装high则属于生活隐私,他人无权干涉。根据时间场合的不同,装high又可以分为装重要、装稀缺、装高端、装伟大等各种技术路径。
比如,曾经有一个走路带风的“投行精英”特别坦诚地告诫我说:“要想让别人感到你很重要,其中一个要诀是当别人约你时,永远不要一上来就答应对方你有时间。”正确的做法是要回答“这个时间我有一个重要活动,稍等我想办法调整看看再回复你”。然后,过一小段时间再让助理回复对方:“Mike非常重视您的事情,特别关照可以让主办方等一下,先调出时间来与您聊三十五分钟,不过得麻烦您到我们这边来。”你看,这就一举具备了“卖方角色”和“主场优势”。如果能脸不红心不跳、做漫不经心状提到这个活动是“在会里”或者“Gary Locke约了很久的午餐会”,则算是快速升级到装high的2.0版本。
比如,某个定位经营“精英人脉”的公司办酒会,明明是个品牌推广活动,但是一定要搞出提前三个月回复邀请函、现场身份二维码识别、限定席位限定职位限定吨位、跟每个邀请来宾悄悄说“哎呀您可是我们老板特批的”等门槛,除此之外不能彰显自家的“稀缺”。
这属于“装产业”的行业领导者,把“装high”发展成了产业链,用成熟的“装稀缺”模式来吸引更多立志“装high”的初级入门者。就像那个著名的寓言:听说某个岛上有宝藏,人们蜂拥前往,但是最后发财的不是寻宝的,而是摆渡的。与此同时,被上述这家企业的线下销售人员野蛮营销追得没地儿躲没地儿藏的某CEO悲愤地说:什么人脉人脉,明明就是“卖人”!
又比如,受邀拜访某前辈开办的创业公司,在会议室坐了三个小时,没人问我作为一名目标客户有什么需求,只听得各位CXO发起车轮战来说车轱辘话,中心思想就是一个:我们的资源非常高端。因为我们老大认识谁,因为我们老大太有影响力,因为谁谁谁非常支持我们,所以,我们根本不缺钱,我们也不缺客户,我们产品还没出来呢排队的客户已经多少多少了!必须承认这种介绍非常有画面感: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一个新发现是:在创业起步时,所有的“关系”都是阻碍公司取得真正成功的“负资产”。一穷二白创业,由于经验、资源不足,成功率很低。不过,资源丰富的人创业,往往这“丰富”二字就是他们最大的陷阱。特别是那种以前在某些大平台上呼风唤雨的人,其实就是个反光镜,但自以为是发光体。殊不知那平台就是个小板凳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真自己单干时,板凳一抽,连上吊都够不着绳儿。
再比如,装high派里最具迷惑性的一门叫做“装伟大”。凡入此门,剧本如下——演员:入行挺长辈分挺高想法挺多然则没达到自己预设的功名利禄目标值的人;风格:清高飘逸;表情:痛心疾首;语气:掏心掏肺;台词:“如果为了钱,我不会做这个事情,有得是其他让我更轻松挣大钱的事,我就是想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或者“如果是为了我自己,我早就移民了,天天读书晒太阳,但是我不能这么做,我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责任感?呸,你也配!骑在想挣钱挣不着的门槛上不下来,对内装成功,对外装伟大,真的舒服吗?
切记:装high是有副作用的。其实谁天生高帅富,大家都是苦出身,屌丝看屌丝,心里乐滋滋,那就是——你装得越high,你的事就做得越low。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