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社会经济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237866
  • 作      者:
    姜新著
  • 出 版 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为充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交流,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特设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以利传承精神、接续道统,以求推广学术价值、彰显学者思想。
  文库将坚持“广泛征集、严格把关、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专门收录学术文化类研究论著。通过对书稿选题的严格把关,着力体现学术研究的独创性和科学性;通过精心的编辑加工,切实保证图书出版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文库将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宗旨,以服务学术著作出版为导向,以积极采撷当今高校优秀学术成果为目的,立足高校,展现高校科研新实践和新成果,打造高校学术界、思想界和理论界创新平台。
展开
作者简介
  姜新男,1952年生,北京、人。现任江苏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导师组组长。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专著、(含合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先后担任江苏省孙中山、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太平天国、学会理事等职。
展开
内容介绍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由既相联系,又可独立成、文的30章组成,分别从工业、矿业、交通、城市与规划、教育与公益、人物等6个方面考察江苏,尤其是苏北的区域社会发展,重点突出一系列不与囿旧论的观点。在史料基础上,提出徐州煤矿是江苏一家现代化民用企业、苏北与苏南工业结构存在互补、借款筑铁路利大于弊、张謇的设省建议与杨树诚的转变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益尝试等新的事实判断。在多种理论工具指导下,提出社会发展战略影响现代化道路的成败、主导产业限制接受经济辐射的强弱、政府行为辩证地制约社会发展的快慢、历史合力的差异决定社会发展的多样等新的因果判断。力图扭转区域史研究重视发达地区,忽略滞后地区的偏差,从而全面再现江苏史和中国近代史。
展开
精彩书摘
  至于1907年再度接手徐州贾汪煤矿则是规范承诺与成本收益的共同作用。继承者“承担”与“推辞”相悖的行为背后的矛盾意愿比其父亲更为复杂,不仅和父亲一样有对困难的担心,而且有基于自我兴趣的“无心”,当然最后基于使命的“精心”占据了上峰。
  传承双方的矛盾心理,导致了行动的犹豫彷徨,构成了渐进的传承过程。
  动因二:“久远”与“短暂”相交织的事业背景。行业背景、企业背景是影响代际传承的重要因素,西方学者已经将其纳入“传承”的理论框架①。以历史的眼光观察,采掘工业在中国是历史久远的行业,徐州煤矿的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不过,它发展较慢,始终停留于手工阶段。从世界的角度考察,类似徐州利国矿局这样的机器企业、股份公司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且在坚船利炮的保护下进人中国。这两个“久远”构成了矿山的包袱与挑战。
  徐州煤矿“传承背景”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短暂”。首先,是指代际传承发生于年轻的现代化事业当中。徐州煤矿建立的时间距离中国人最早建立机器工业的时间(1863年,苏州洋炮局)不到20年,距离中国最早建立股份公司的时间(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不到10年。在采煤行业中名列前茅,仅比开平矿开办晚4年。在江苏地区,虽比上海滞后,却是江苏除上海地区以外最早的现代民用企业②。其次,“短暂”是指传承发生于企业建立后不久,如果从胡恩燮离世,交出全权的1892年计算,企业仅有10年历史;如果从胡恩燮离开徐州回南京养病实施遥控的1887年计算,企业只有短短的5年历史;如果从胡恩燮身患风病,部分移交权力的1884年计算,企业更只有2年历史。环顾古今中外,企业在这样短暂的经历后就发生代际传承,实属凤毛麟角。这些短暂形成了企业的力量弱小,经营者的经验匮乏。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工业篇
第一章 江苏现代化的起步
一、历史的起点
二、历史的地位
三、历史的合力
第二章 苏北近代工业起步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
一、变动时代的机遇
二、起步阶段的特点
三、战略选择的失误
第三章 民国前期苏北工业发展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发展的基本态势
三、发展滞后的原因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苏北工业发展
一、新的特点
二、明显差距
三、资源与市场
四、政府与政策
第五章 近代苏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初探
一、发展与停滞
二、扬长与避短
三、创新与保守
第六章 略论近代江苏区域工业结构差异
一、南轻北重
二、南优北劣
三、南北互补

第二编 矿业篇
第一章 徐州近代煤矿发展述略(1882~1949)
一、晚清时期徐州煤矿的艰难运行
二、民国时期徐州煤矿的曲折发展
三、近代徐州煤矿的特征与影响
第二章 1883年金融风潮与徐州利国矿困境
一、美好预期与困窘实际
二、众多困难与关键因素
三、银根紧缩与拒兑股金
四、添本无效与畏缩心理
第三章 晚清徐州煤矿的“代际传承”初探
一、渐进的过程
二、复杂的合力
三、辨证的结果
第四章 徐州煤矿与刘鸿生
一、解徐州煤矿之困于危难之中
二、促徐州煤矿发展于动乱之后
三、刘鸿生经营道路的转折点
四、刘鸿生经营理念的实验场
第五章 近代徐州煤矿研究综述
一、企业性质与历史地位
二、经营状况与经营策略
三、环境影响与影响环境
四、积极支持者与直接经营者

第三编 交通篇
第四编 城市与规划篇
第五编 教育与公益篇
第六编 人物篇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