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源整合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8009
  • 作      者:
    姜威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姜威,男,1977年5月生,吉林省梨树县人,法学博士,副教授,吉林省政治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现任职于东北电力大学。近年来,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等研究方向,在《学习与探索》、《现代日本经济》、《青海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资源整合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对资源整合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欠发达地区资源整合模式优化及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建议与对策。本书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及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了述评,在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后,对资源、资源整合模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进行了释义,概括了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类型,剖析了其内在特征,并从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等多个视角探讨了我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形成机理,研究了资源整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率。然后,书稿概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问题及趋势,指出我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选择中存在的内隐偏好、误区及问题。最后,在对国内外典型区域资源整合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资源整合模式的区域经济效应,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整合模式的构建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三)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马克恩在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时,提出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概念,并构建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马克思以棉纱的生产为例,对劳动过程中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此,我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相反,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变为可变量。因此,我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可变资本。资本的这两个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则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区别的。”
  对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关系的考察,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我把前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我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的流动过程时用实例说明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如何使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配置均衡化的,马克思指出:“假定劳动力的曰价值:3马克,即5小时劳动的产物,那末,这个金额就会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契约上,表现为比方说10小时劳动的价格或工资。如果这种契约是和50个工人订的,那末,他们在一日中一共要对买者提供500个劳动小时,其中二分之一。即250个劳动小时:25个10小时的工作曰,完全是由剩余劳动构成的。要购买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必须足以使这个劳动量得到充分的利用。”“换句话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买者所支配的超额劳动就不能得到利用;他对于这种超额劳动的支配权就没有用处。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述评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区域经济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资源配置理论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与资源配置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资源配置理论
第二章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及中国资源配置效率解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释义解读
一、资源
二、资源整合模式
三、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节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类型
一、自然资源主导型与社会资源主导型
二、直线型与循环型
三、开放型与封闭型
四、政策试验型与知识驱动型
第三节 资源整合模式形成的机理
一、权力取向与政府规制
二、资源制约与市场牵引
三、结构惯性与路径依赖
四、价值观念与文化传承
第四节 资源整合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掠夺性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起飞
二、培育性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持续繁荣
三、刚性化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成长风险
四、多维度资源整合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
第五节 中国区域资源配置效率
一、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资本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潜在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资源整合模式抉择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珠江三角洲的率先突破
二、长江三角洲的异军突起
三、环渤海区域的借势发力
四、欠发达地区的开放开发
第二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趋势
一、经济发展质量和代价
二、区域差距与产业同构
三、产业集中度及协作力
四、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
第三节 中国资源整合模式选择的内隐偏好
一、以增长速度为优先考虑
二、以短期利益为抉择导向
三、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标
四、以行政权力为调控手段
第四节 中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选择误区
一、重视产出总量而忽视付出代价
二、乐于传承先例而惰于调整创新
三、自然资源利用多于社会资源开发
四、现实资源供给优于制度环境建设
第四章 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实证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典型案例
一、上海:高效整合的样板
二、佛山:区划改革先行者
三、介休:煤炭经济小循环
四、乌海:工业重型化代表
第二节 国外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经验借鉴
一、底特律:关键资源失控
二、北九州:资源循环典范
三、鲁尔区:创新实现转型
第三节 资源整合模式的区域经济效应及启示
一、资源均衡配置有助持续繁荣
二、行政樊篱打破利于要素流动
三、资源比较优势伴生资源诅咒
四、关键资源效率决定经济成效
五、行为惯性影响资源循环利用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资源整合模式的建构路径
第一节 突破传统资源整合模式的限制
一、打破单极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统筹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配置
三、提升潜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第二节 在循环经济视角下整合区域资源
一、颠覆传统的资源线性利用模式
二、利用国家强制力推动产业环保化
三、构建促进环境产业化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并调控资源整合
一、依据产业边界规划行政辖区调整
二、重构政绩标准以引导资源合理开发
三、优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分享机制
第四节 注重资源配置的外部性与环境承载
一、通过政府规制促进外部性内部化
二、制定环境代际外部性的考量标准
三、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发展区域经济
主要参考文献
名目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