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最低均衡水平时,收入如果增加,人们生活条件改变了,书促使死亡率迅速下降,但人口出生率并不随之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结果是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提高。因此,必须经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突破这个障碍。其四,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形成一种机制,促使发展的因素能持续发生作用,形成持久的发展,则初期的投资努力就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来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难以突破低收入的均衡陷阱,因为发展中国家中压低收入的力量往往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收入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收入难以打破低水平的均衡。提高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的,压低收入的力量是由上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的。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才能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当然,还要具备一些制度和人文条件。
英国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于1943年提出了大推进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只有发展工业。而要实现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又缺少工业生产所需的基础条件,因此,首先必须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如果仅仅在个别部门进行小规模投资,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罗森斯坦-罗丹认为,资本和生产函数是不可分的。其一,资本的供给是不可分的。比如基础设施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交通、通讯、供水、电力、学校、医院等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配套才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同时建成这些基础设施,工业化也因缺少基础设施条件而难以实现。其二,生产函数是不可分的。企业规模过小,企业间彼此提供的外部效应较小,企业的获利能力很低。罗森斯坦-罗丹认为,他的大推进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函数不可分性上的,具有科学的依据,而且达到一定规模才会带来外在经济效应。总之,大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应,即通过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市场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