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位因素对技术创新的约束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46917
  • 作      者:
    孙卫东,鲁铭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卫东(1967—),男,江苏淮安人,管理学博士,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国家商务管理培训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美国纽约理工大学公派访问学者,中国粳稻米产业协会专家委员,江苏省大米协会理事,多家企业管理顾问。主持省级以上课题4项,在CSSCI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鲁铭(1971—),男,河南淮阳人,管理学博士,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与创新管理研究,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级课题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区位因素对技术创新的约束研究》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区位约束规律进行深层挖掘后提出,区位是一个以土地为载体的经济空间场,由区位内源、区位通道、区位场构成,区域技术创新过程可以分为开发网络、研究网络、生产网络三个子过程;区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主要表现为区位内源、区位通道、区位场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本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利用定量分析等非线性研究方法对约束区域技术创新的区位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拓展了现有区位理论的研究方法,深化了对区位的理解和认识,在经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的区位约束理论模型,揭示了区域技术创新的区位约束规律,为优化区位,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从区位方面提出了理论依据与治理措施。
  《区位因素对技术创新的约束研究》对优化区位,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基于共同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是成员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地区等形成的。区域创新文化就是这种隐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区域是隐性知识社会化、组织成员共享心智模式的重要动力。
  (2)隐性知识社会化的途径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隐性知识社会化的途径主要通过共同文化环境下的组织学习。基于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主要通过从经验中学习、干中学习、交互式学习、知识冲突学习。基于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主要通过成员共享体验、共享心智模式。组织共享心智模式是指一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共享关于共同认知对象的知识与意义的有组织的理解和心理表征,它可以是各成员在认知过程与工作过程中对问题的界定、对情景采取的反应以及对未来的预期表现出协调一致性。基于问题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主要通过问题科学决策习惯化来实现。基于组织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主要通过组织创新习惯化来实现。
  (3)隐性知识社会化的空间约束隐性知识社会化不但受到个体异质性的约束,还受到个体所在空问的约束。基于技术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受技巧、技艺拥有者个体异质性和技巧、技艺拥有者所在的空间约束较大。基于认知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受组织文化氛围约束较大,知识需求者和知识供给者的异质性特征都影响到隐陛知识的社会化程度。基于问题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受决策主体的知识存量和决策习惯约束较大。基于组织维度的隐性知识社会化,受组织历史约束较大。
  2)显性知识内部化
  显性知识内部化是将显性知识具体到隐性化的过程。当通过社会化、外部化和组合化得到的经验内部化到个人,形成以共同知识或技术“诀窍”形式存在的隐性知识时,它们便成为宝贵的资产。为了促进组织知识的创新,个人积累的隐性知识需要和其他组织成员社会化,从而引发新一轮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过程。从复杂性科学角度讲,混沌一有序一混沌是隐性知识产生的基本过程。显性知识内部化是上述过程中从有序到混沌的重要环节,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途径,通过显性知识内部化,组织或个人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实现自主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三种自主创新中最低层次的自主创新形式。这种创新模式的主要意义在于发展中国家形成技术后发优势。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历程表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使引进技术在引进国条件下快速商业化,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自主创新能力。明确显性知识内部化的动力、途径和空间约束规律,对研究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就技术性知识而言,显性知识内部化的主要动力在于后发国家和后发区域缺乏自主技术知识,同时在技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实现技术追赶,缩短同发达国家或发达区域之间的技术距离。技术性知识内在化的主要途径靠引进消化再吸收。就认知性知识而言,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这类显性知识内部化的重要动力,显性知识内部化的主要途径是对外开放,通过学习外部显性知识实现外部显性知识内部隐性化。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区域
1.2.2 区域经济
1.2.3 区位
1.3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本研究的目的
1.4.2 本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框架体系
1.5.1 本研究的思路
1.5.2 研究的框架体系及方法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区位内源研究
2.1.1 器物层区位内源研究
2.1.2 区位制度研究
2.1.3 区位文化研究
2.1.4 区位內源研究的不足之处
2.2 区位通道研究
2.2.1 古典区位理论对区位通道的研究
2.2.2 现代区位理论对区位通道的研究
2.2.3 区位通道研究的不足之处
2.3 区位场研究
2.3.1 区位资源集聚性研究
2.3.2 区位技术外部性研究
2.4 区位因素对技术创新的约束研究的不足之处

3 区域技术创新的形成过程
3.1 区域技术创新的开发网络
3.1.1 互补性商务关系创新
3.1.2 竞争性商务关系创新
3.1.3 市场创新
3.1.4 区域开发网络加速技术创新的路径
3.2 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网络
3.2.1 显性知识创新
3.2.2 隐性知识创新
3.2.3 区域技术创新
3.3 区域技术创新的生产网络
3.3.1 渐进式产品创新
3.3.2 颠覆式产品创新
3.3.3 区域产品创新
3.4 区域技术创新评价

4 区位系统要素的结构组成
4.1 区位结构模型及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分析
4.3.1 量表的信度分析
4.3.2 量表的效度分析
4.3.3 模型的拟合优度分析
4.3.4 模型的主要参数分析

5 区域技术创新的区位约束模型
5.1 区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原理
5.1.1 回声模型
5.1.2 刺激—反应模型
5.1.3 区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5.2 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5.3 研究方法
5.4 数据分析
5.4.1 量表的信度分析
5.4.2 量表的效度分析
5.4.3 模型的拟合优度分析
5.4.4 模型的主要参数分析

6 区位内源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6.1 元区位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6.1.1 元区位约束区域技术创新的蝴蝶效应
6.1.2 元区位约東区域技术创新的途径
6.1.3 克服元区位约束区域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
6.2 区位规则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6.2.1 创新文化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6.2.2 创新制度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6.3 器物性区位要素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6.3.1 运输指数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6.3.2 劳动指数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6.3.3 技术指数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7 区位通道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7.1 区位通道约束区域技术创新的差异性
7.2 区位通道约束区域技术创新的路径
7.2.1 区位要素途径
7.2.2 区位规则途径
7.3 案例分析
7.3.1 区位通道的现状
7.3.2 区位通道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7.3.3 区位通道的省內分析

8 区位场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约束
8.1 区位场的形成
8.1.1 区位场形成的动力
8.1.2 区位场形成的路径
8.1.3 区位场外部性的表现
8.2 区位挡板
8.2.1 自然挡板
8.2.2 文化挡板
8.2.3 制度挡板
8.3 实际案例
8.4 经济模型分析
8.4.1 拓扑模型
8.4.2 拓扑分析
8.4.3 拓扑模型与实际的对比

9 突破区位约束 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9.1 区域技术创新的区位约束因素
9.1.1 区位内源的约束因素
9.1.2 区位通道的约束因素
9.1.3 区位场的约束因素
9.2 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9.2.1 健全创新制度,培育创新文化
9.2.2 优化创新环境,吸引创新人才
9.2.3 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竞争力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