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14200
  • 作      者:
    梁双陆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梁双陆,男,云南石屏人,彝族,1970年7月出生,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立志为云南经济发展贡献毕生。先后在云南省经济研究院、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兴趣为边疆经济与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西部经济发展与能力构建、云南经济运行与工业经济发展等,承担“空间经济学”和“国民经济核算”的课程教学工作。主持了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西部边疆经济发展研究”和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大开发中的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边疆桥头堡经济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分析”,主持完成云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10项,主研省级及以上课题30余项,所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级“良好”等级鉴定和省级“优秀”等级鉴定。先后发表《边疆经济学》等著作4本。研究成果获1997年中国发展研究奖一等奖,云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运用空间经济理论解释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问题,对国际经济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具有理论价值,对推进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有实践意义。书稿对一体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进行总结,对空间要素聚集一般机理进行阐述,辨析了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构建了三地区和四地区空间经济模型,分析影响冰山贸易成本、影响厂商区位选择和影响规模报酬递增的因素。对效用差异和产业聚集条件进行数值分析,分别模拟了国内外资源禀赋、工业化、产业结构、国内空间结构的不同组合下合作区的要素流动、产业地域性聚集力的强弱和动态趋势。通过经验数据分别验证了"B-C"型和  "B-B"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地域性聚集和扩散机理。通过研究,回答了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推进的快慢受合作方的资源禀赋、市场潜力、发展阶段的匹配性以及国内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4.4  同源民族与地区生产网络构建
  同一民族跨境而居是边境地区较为普遍的现象。同一民族在语言、文字、地域和共同的心理特征上的同一性,对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具有正效应。边境地区大部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弱市场潜力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与中小企业培育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无论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欧盟,还是一体化程度低、经济欠发达的东盟,都把中小企业培育作为合作的重点领域。成为“B—B”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显著特征。而同源民族的特需商品和消费偏好,是培育中小企业的基础,有利于地区生产网络的构建。
  1.特需商品与消费偏好
  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是指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特色的商品,它包括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工艺品、成药及家具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的扩大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很大变化。
  1997年,国家民委在各地“八五”期间民族用品目录的基础上,邀请有关民族学、民俗学、商品学、民族贸易方面的专家,确定了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义并对目录进行了核定。确定了针纺织类、服装类、鞋帽类、日用杂品类、家具类、文体用品类、工艺美术品类、药类、生产工具类、边销茶类等10个大类,共500余个品种,基本涵盖了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特殊需要的用品。2001年经过修订的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仍然包含10个大类,共500余个品种(参见附录五)。
  这些商品由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区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产,具有接近消费者和来自外部竞争较弱的优点,同时也由于这些商品只能满足特定民族的特定需求,市场空间相对狭小,缺乏规模效应,往往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生产企业才会有盈利空间。尤其是在国界分割了同源民族聚居区,形成同一民族跨境而居的格局的地区,边界两侧的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削弱盈利空间。对于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加工制造业未形成或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诸多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往往无法完成,而是依靠加工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内地区的企业进行生产,这些企业之所以聚集在远离消费者的内地区,是利用当地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产业配套条件,但少数民族消费者需要承担较高的运输成本,只能依靠不同程度的补贴来弥补这些企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高运输成本的损失,如中国对聚集在东部沿海地区专门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是产品替代弹性σ非常小的商品,很多商品是不可替代的,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居民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和消费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偏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σ相对较小,相应地多样性偏好ρ就比较高。空间经济学原理认为,地区价格指数对可得制成品数目的敏感度取决于不同种类制成品之间的替代弹性σ,σ越低,各种产品间的差异性越大,产品种类增加引起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就越大。价格指数下降提高了消费者的效用,增强了消费需求。因此,在这些地区培育中小企业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最有利于实现“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型规模报酬递增。
  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是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少数民族聚居特征显著的地区最具市场潜力和合作空间的领域,通过构建地区生产网络,形成专业化分工,能有效培育和壮大这些地区的微观市场主体,为吸引外部投资和产业聚集创造条件。 

  ……
展开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4 基本界定
1.5 主要观点
1.6 主要创新点

2  一体化与产业合作
2.1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划分
2.2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及特征
2.3 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分类与特征
2.4 产业合作与产业集群
2.5 区域分工与专业化
2.6 经济发展与产业扩散
2.7 本章小结

3 “B—C”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3.1 经验证据
3.2 理论模型
3.3 边界效应与产业聚集条件
3.4 自然地理屏蔽与内部冰山成本
3.5 初始资源禀赋的差异性
3.6 制度性屏蔽与国际协议成本
3.7 本章小结

4 “B—B”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4.1 经验证据
4.2 理论模型
4.3 产业聚集条件
4.4 同源民族与地区生产网络构建
4.5 国民屏蔽与市场分割
4.6 开放效应与转口贸易
4.7 本章小结

5 “B—C”型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性聚集
5.1 境外合作国的资源禀赋与产业聚集
5.2 境外合作国的弱市场潜力与产业聚集
5.3 境外合作国的工业化与产业聚集
5.4 国内产业结构与资源寻求型投资
5.5 本章小结及启示

6 “B—B”型的空间结构与地域性聚集
6.1 国内资源禀赋与产业聚集
6.2 国内工业化与产业聚集
6.3 境外产业结构与产业聚集
6.4 本章小结及启示

7 “B—C”型经验验证:中国云南和广西与GMS的产业合作
7.1 GMS内部发展阶段差异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7.2 GMS国家产业关联性与地域性聚集
7.3 中国与GMS五国的产业内贸易
7.4 一体化进程对中国与GMS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及启示

8 “B—B”型经验验证:中国云南与老挝北部的产业合作
8.1 中国云南—老挝北部的经济发展与产业扩散
8.2 中国云南—老挝北部的资源禀赋与产业聚集
8.3 中国云南—老挝北部的同源民族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8.4 中国云南—老挝北部的空间结构与产业地域性聚集
8.5 本章小结及启示

9 合作区构建:中国西北边疆和东北边疆参与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9.1 中国新疆与中亚四国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
9.2 中国新疆与中亚四国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9.3 中国与中亚四国的产业内贸易分析
9.4 中国吉林—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韩国江原道合作区
9.5 本章小结及启示

10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10.1 本文主要结论
10.2 政策含义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一 三地区区际要素流动模型
附录二 四地区要素区际流动模型
附录三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