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棉织工场之组织由上所述可知宝坻织布业发展之大概。然此业既渐臻发展,销路日广,农民织户何不以所积之工资,自行起而组织工厂耶?其因有二:第一,宝坻布业之盛,仅如昙花一现,迨人民以织布有利可图,方思弃农作而就织之际,布业已现衰象;同时农民只知为己,不知合作,习于保守,且互相猜忌之烈,甚于对客商及商人雇主,是以不易聚资合营较大工厂。第二,宝坻布疋出品殊嫌粗劣,销售市场,亦多经济落后之区,与高阳情况,截然不同。高阳虽亦同属河北,所织布疋,不特质地精良,而且种类繁多,因此效用亦广,顾客不限一类。在此种状况之下,织工之具过人技能者,即能积贮资本,添置织机,自行供给棉纱及他种原料,而成立工场。宝坻情形则异乎是,布疋既属粗劣,售价自不能过高,减去棉纱与工资成本,利润极为有限。盖织造粗布,技术精粗,殊无甚重要也。
因此种特殊原因,宝坻织户自营布厂之兴起,系在一非常时期,由于一种非常动机,而当布商引用新式运销制度之后,即归淘汰。约当民国四五年顷,少数小康农家,自行开厂织布,首置五机,以后增为十机,雇工织布,最盛之际,达十余人之多,每年生产约自一千疋至三千疋,各有特殊商标,以别于邻家生产。
是时方当欧战正酣之际,国外布疋来源断绝,同时国内提倡国货之声浪方盛,诚为小规模工业生产之黄金时代也。是时高阳布业既不足以应需要,宝坻乃乘机崛起,多制造粗细布疋,另有爱国布一种,销售尤广。然此种布疋,较之高阳所产,品质特逊,徒以售价较低,尚能维持销路。惟因所用棉纱,系向内地布商零买,今售价既廉,布质自亦不能优良。欲与高阳产布相竞争,殊非其选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