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在逻辑起点——收入差距扩大
按照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社会福利可以包括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即可以理解为社会福利中有作为基础部分的社会保障和作为提高部分的社会服务。如果按照这样的结论,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一步步经历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覆盖,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保障进一步覆盖的末端,以及开始着手社会服务的开端。平稳推进社会保障工作,是福利发展的重要内容,但尚不能达到福利赶超的程度。按照拉美的教训,我们可以认为福利赶超的逻辑起点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任何经济体在工业化发展阶段都可能面临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这种收入差距扩大的种类可能有很多,但是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不能在工业大发展的短时期内迅速转移到工业行业中就业,从事工业与服务业的居民收入要远高于从事农业居民的收入;随着工业不断发展,从事工业与服务业的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虽然期间有部分农民转移到工业行业中就业,但短期内大多数农民仍然无法转移,收入很低。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即很难保持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和再分配中注重公平,面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除以上基础理论中阐述的主要原因外,中国还面临许多来自自身体制的制约:第一,人口基数庞大,农村人口比例高。按照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总人口总数为13.7亿人,而按照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11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世界人口达到70亿人,至此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高达19.6%,要解决世界接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产业结构中始终需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而现阶段与人口基数相比,中国的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农业,即需要留守在农业方面的劳动力。按照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城镇人口占比为49.68%而农村人口比例为50.32%,可以看到大基数人口的主要特点是一半以上以农村人口为主。综合以上两个特点,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有体制上的弱势。第二,城乡二元结构,单向流动压力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体制特点,城镇发展与农村相比教育、医疗、住房、薪酬、消费等各方面条件都更好,人口呈现单方向流动。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产物就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虽然正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但是这一进程仍然需要工业化的继续发展来推进,在工业化继续发展且城乡发展始终不平衡的转轨阶段,城镇发展人口空前剧增,受到了环境、资源、教育、医疗等多方条件的制约,农民工虽然作为由农业转向工业的劳动力,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且二元结构导致人口扎堆,因此,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的农民工薪资仍然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也是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特色之一。第三,户籍制度严苛,福利覆盖比例低。户籍制度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存在的最主要目的是限制人口流动、保持社会稳定。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中农民工的比例逐步增大,为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不仅存在第二点中提及的薪资水平低的问题,还存在社会保障无法覆盖的问题,据笔者调研发现,现阶段中国大多数城镇只将户籍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内,特别前沿的城市,已经开始选择将常住居民以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畴,但保障种类和水平仍无法与城镇居民相比。随着经济发展步人由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过渡的阶段,福利赶超的内在逻辑起点——收入差距扩大将可能产生制约工业化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中国社会福利开始从农村社会保障着手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