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应该毫不奇怪,西方的经济思想也总是从个人开始,然后再以对个人行为的研究为手段,来理解全部的工作、贸易和货币。从个体的“自我”开始,倒不是因为总是把人类行为当做自私的,然后给这种研究方法加上自私的标签。相反,许多现代经济学家将人类塑造为理性和智慧的社会主体,试图避开对道德和动机等进行价值判断,因为在描述一个人的行为时,道德和动机往往暗示着自私的因素。
本章将从理性人开始,探讨经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目的在于综合、平衡而且又客观、公平地评论有关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解释其理论成果和结论,并探索这些观点为什么被世界广泛接受且极富影响力。同时也介绍一些西方经济学内部的不同意见,这些批评意见主要是对那些以个人行为和动机为起因的研究方法进行修饰、加强和改进的学者提出的。更具挑战性的是如果不以个人行为和动机为基础,那么经济学究竟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对此我们将在更后面的一些章节中讨论。
在中世纪时期,经济哲学与天主教神学密不可分。天主教神学的道德价值观来源于上帝的意愿,而不是现实社会。基于道德基础的正义工资和正义价格与不正义的利润和高利贷是相对的。到了15世纪和16世纪,随着贸易的大量增长,经济活动对国家的税收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学者们开始探索指导公共事务的原则和法律。他们面临着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围绕着国家财政、贸易和货币的规则化。统治者和管理人员需要知道如何制定关税,如何增加政府收入,如何处理商品、事物和货币短缺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宏观经济学始于对重商主义有关问题的讨论,以及西方对亚洲和新世界的急剧扩张。经济哲学家开始探索什么是对国家有利的,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是相一致的还是相冲突的。此外,经济哲学家开始推敲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到底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为了表明社会的物质基础是如何移动历史的,马克思把社会制度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有一个经济基础。包括工具和技术、人们的生产技能和劳动、人们为了工作而形成的社会群体(生产力量)以及由于剩余价值的移动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特定关系(生产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