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调节学派注重从雇用劳动过程的发展层面分析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关系的自我调节过程。调节学派代表人物阿格里塔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转型,并使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由斗争状态向合作状态转变的主要因素。泰勒制是阿格里塔关注的第一个劳动过程,在他看来,泰勒制劳动过程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前一阶段阶级斗争的结果,在前一阶段劳动者的手艺和能力使其控制着劳动过程,很容易以各种借口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为解决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便产生新的雇用劳动形式即泰勒制资本主义,泰勒制资本主义彻底改变了雇用工人和劳动工具之间的关系,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被迫臣服于资本主义的机器体系以及劳动力的产品形式。但是时间一长,工人自然会对这种劳动体制进行反抗和斗争。而福特主义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福特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生产过程与消费模式的结合,这种结合建构了大批量生产的模式,并独辟蹊径地推动了雇用关系的普遍化。”①雇用劳动者在福特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能够有能力在商品关系中买到自己需要的消费资料,这对雇用关系的普遍化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福特制半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把雇用劳动者严格限制在限定的生产位置上,彻底剥夺了工人的劳动自主性,任何单个的雇用工人都无法单独对抗这一劳动过程,工人只能通过集体谈判与资本家讨价还价,集体谈判的结果只会推动雇用关系向更深层次的延展。虽然福特制劳动模式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加强对劳动者的控制方面都有显著的优越性,但是高强度的劳动状态对工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很大威胁,容易带来群体劳动者的不满和反抗,而流水线的作业模式更方便了雇用工人之间的联合。对于福特主义模式陷入危机的原因,调节学派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探讨,他们认为,使福特主义陷入危机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包括生产中的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率下降、资本利润率下降等原因。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加剧的工人为争取劳动条件的改善而进行的联合斗争最终导致了福特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被后福特制劳动过程超越。后福特制开创了用机器本身来管理生产流水线的新的劳动范式,生产更加弹性化和灵活化,解放了劳动者身心。但是由于后福特制自动化生产控制对劳动过程的重组,劳动者的“去技术化”被推到了极致。阿格里塔认为,后福特制创造了一种把生产过程中的阶级斗争降低到最低点的外部环境,工人联合起来进行斗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这正是后福特制所要达到的目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