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
现代失业理论主要包括:由经济周期引起的周期性失业,与谋求满意度更高的岗位相联系的摩擦性失业,以及由于分工的发展,代表着先进技术的大规模机器的运用,使得劳动力被解雇的结构性失业。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分析,相关的研究大体反映出两种思路:一方面,是秉承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直接分析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着眼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岗位的影响机理;另一方面,是延续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形式分析,从经济内生增长的角度,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拉动就业的间接实现机制。
1 技术进步源于劳动分工
从斯密到马歇尔,从黑格尔到马克思,许多学者和经济学家都看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促进国家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劳动生产率是由于劳动分工的水平和规模变化以及科学和技术的发明引起的,而新机器和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分工发展。
作为古典主流经济学主体的斯密定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分工和专业化则是一个经济组织问题;分工决定于市场的大小,投资是提高迂回生产过程中分工水平的工具,分工能通过市场来协调,看不见的手的功能是协调分工网络。亚当·斯密从劳动分工人手论述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认为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并免除了工作间的转移时间的损失,分工有益于工具改进和机器发明,从而简化劳动。
阿伦·杨格(1928)指出,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大规模生产的概念忽视了分工经济的现象,累进的行业分工和专业化才是递增报酬实现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如果缺乏足够高水平的分工和足够大的相关市场,不仅新技术不能发明,即便被发明了,在商业上也不能被大范围地推广。杨格认为,分工的最大特点是迂回生产方式,迂回生产方式的结果或表现形式就是人均资本的增加。人均资本的增加不仅仅是投入的增加,而且是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即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是使用迂回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即使没有任何新的投资,用分工的自我演进也能解释人均资本的增加。杨格批评规模经济概念是误导经济学的概念。他指出递增报酬并不是由工厂或产业部门的规模产生,而是由专业化和分工产生。他用三个概念来描述分工: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此链条上每个环节中的产品种类数。技术进步是劳动分工演进过程的表面现象。劳动分工的最大特点是所谓迂回生产方式。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在初始生产要素和最终消费之间,插入愈来愈多、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工具、半成品、知识的专业生产部门,使分工愈来愈精细;人们越来越依赖购买生产工具、半成品而不是使用自己生产的工具(或不用工具的手工劳动)。表面上,这就表现为人均资本的增加。所以,所谓人均资本的增加,不但是投资的增加及技术进步,而且是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即分工的发展。由于分工中,消费先于生产,所以发展分工需要投资。投资不仅是购买先进的机器,而且是创造发达的分工组织机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