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本主义的悖论:阶级均衡与大众市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27177
  • 作      者:
    (韩)李锔荣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资本主义的悖论:阶级均衡与大众市场》回顾了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介绍了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书中对几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在政治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又指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多样性趋势,全书运用大量的案例来支持作者的论证,其视角更为广阔与多元化,从韩国学者的眼光探讨资本主义的悖论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1.1  工业革命在经济史上的意义
  对世界史进行时代划分时通用的古代、中世纪、近代这种模式,在系统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性上是有局限性的。在对人类历史进行时代划分时,只有促使人类生活条件有长期的大变化,并决定了世界史的基本走向的变革才是具有说服力的标准。以此为基准,人类历史的第一次大变革是发生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革命。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一采摘生活中脱离,开始进行农耕一畜牧为基础的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期就是新石器时代。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们的粮食生产已经不再依赖于自然,而是步人了利用自然的阶段。由于新的农耕生活,社会秩序重组,初期巨大文明开始形成,因此,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转换可称得上是革命。新石器革命的核心是人类具备了发明点火工具的技术能力,从而能够直接生火。由于人类能够自由地使用火,饮食生活也得到改善,人类也能够制造用火烤制的陶器。人类能够制造陶器之后,终于能够在高温高热的火炉里冶炼金属,使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发展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从这一时期的能源角度看,人类第一次能够系统利用太阳能进行耕作。由于这种新型能源体系,与狩猎一采摘时代相比,粮食生产在量上有了很大飞跃,剩余产品成为可能。剩余产品的可能性使城市出现,形成了非生产的阶级,最终具备了产生支配阶级的环境条件。新石器革命引起的人类生活的这一巨大变革持续了数千年,最初的劳动分工及与其相关的交换剧增、住宅、聚落、城市建设、文字、权力等社会的再生产变得复杂。(Michel Beaud 2000,92)这一过程首先发生于西亚和地中海东部地区,最后遍布北非、南亚、东亚,美洲。新石器革命的结果使人类的技术力和改变事物的能力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之前一万多年的时间内,只有相对缓慢的进展。
  人类历史的第二次大转换是工业革命。与新石器革命相比,它以更快的速度从根本上将世界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工业革命从18世纪开始,始发于英国,19世纪后半期扩散至西欧和北美,包括技术革新及其引起的社会变化。工业革命是社会经济发展在量上飞跃的契机,使以前人们根本想不到的世界变化加速。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动力机器(蒸汽机)、动力传输装置、作业机器组成的新发明的生产方法。最终,当时的技术革新使机器登上历史舞台,对于技术革新的原因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大量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事实就是“大众市场”这一新型市场的兴盛与当时的技术革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英国的棉纺织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驱部门,建立在大众市场的基础上,并促使机器出现。之后引发的一系列机械的发明促进了钢铁制造业和生产资料部门的发展。
  从能源方面来看,工业革命是新石器革命之后从使用太阳能到化石能源的转换过程。化石能源指的是沉积在地层中的有机物,经过漫长的岁月,变成可供使用的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均属此列。从资源论的观点看,化石能源如果没有系统的实践,工业资本主义也就不可能发展。因此,从世界史角度来说,工业革命与人类发现火的新石器革命具有类似意义,可称为“普罗米修斯革命”(Ccorgescu—Rocgcn 1960)。此处强调工业革命的意义是因为,最近部分学者用一些理论来弱化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世界的发展动向与巨大理论
第一章 世界发展史概要
1.1 工业革命在经济史上的意义
1.2 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_
第二章 增长与分配:库兹涅茨假说在政治上的误用
2.1 卡多尔假说
2.2 库兹涅茨(Kuznets)假说
2.3 增长与分配的悖论
第三章 巨大理论的挫折与挑战
3.1 巨大理论的终结
3.2 为巨大理论而进行的挑战
3.3 新千年文献与资本主义类型
3.4 古典欧洲中心主义和修正欧洲中心主义
3.5 根源性世界主义
3.6 弗兰克《白银资本》的贡献与谬误
第四章 艾森汉斯(Elsenhans)的悖论(paradox)
4.1 资本主义与大众市场
4.2 大众市场与阶级斗争
4.3 艾森汉斯理论的背景与进展
4.4 对马克斯?韦伯的批判

第二篇 资本主义的起源
第五章 世界经济的构成
5.1 世界体系论与中村哲
5.2 世界史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 资本主义过渡的偶然性
6.1 走向资本主义的漫长征程
6.2 16世纪欧洲崛起的原因和意义
6.3 商业资本的逻辑与机械的逻辑
6.4 封建制的特殊性

6.5 欧洲的再封建化倾向(Refeudalisation)
第七章 原始积累的理论与实际
7.1 “原始积累”之谜
7.2 原始积累时期的历史实际
7.3 积累的强制情况
7.4 大琢久雄和伍德(Ellen Meiksins Wood)
7.5 重商主义与原始积累
第八章 英国资本主义的出现过程
8.1 阶级均衡的开始
8.2 圈地运动与济贫法的真相
8.3 阶级矛盾的复合性
8.4 对工业革命成说的批判

第三篇 世界经济的分化
第四篇 边缘地带的分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