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玄策一行穿过西域又通过中亚之后,终于来到了印度的土地上。在这里,王玄策所率领的使节团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之前的数使节交流让印度这片土地终于清楚地认识到了唐帝国是何等庞大的一个帝国,因此纷纷要求与唐帝国建立稳固的外交关系,并献上贵重的贡品。很快,王玄策的队伍便带满了贵重的珍宝与特产,他们带着这些,行往坦尼沙王国的首都曲女城,来朝见戒日王。可是王玄策并不知道,此时戒日王突然亡故,由于他并无子嗣,因此坦尼沙王国已经被权臣阿罗顺那窃取,这个阿罗顺那野心勃勃又狂妄自大,他登上王位之后便以为自己也与戒日王一样是理所当然的全印度霸主,因此对王玄策率领的大唐使节团不屑一顾,他认为摩诃至那国所谓的强盛不过都是传说,没几个人真的见过。再说就算跟传言一样,那也离印度十万八千里,管不到这里来。但是王玄策使节团所携带的都是印度诸国进贡的珍宝,这些贵重的贡品却让阿罗顺那垂涎三尺。所谓利令智昏,阿罗顺那下达了一个可能让其后悔终生的命令,那便是派遣大军伏击王玄策,想要将其一网打尽,以便吞没这些珍宝。
不久,王玄策率领的使节团便出现在了坦尼沙王国的境内,一路上受到的欢迎让王玄策的心情非常愉快,此王玄策出使的主要任务除了与印度诸国加深交流之外,他还肩负着获取印度制糖工艺的使命。当时中国盛产的砂糖(红糖)与石蜜(冰糖)含水分比较多,在气候较暖的情况下或者是接触到空气中的水分时就要溶化,而西域进口的砂糖和石蜜则能长时间保持干燥,其实用性远远超过了国产的,而西域的制糖工艺全都是学自印度,因此唐太宗非常想获得印度的制糖工艺,这也就成了王玄策此出使的主要使命之一。
因为之前所受到的欢迎,王玄策对此任务的圆满完成满怀信心,以戒日王之前的友好表现,获取制糖工艺实在是易如反掌。就在王玄策沉思之际,使节团前方出现了数千军队的身影,看其盔甲装备,显然是坦尼沙王国的正规军。这难道是戒日王知道了他们的行程,派遣军队前来迎接他们吗?王玄策不由想到。于是使节团中趋前一骑策马向前,便要交涉。可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迎接他们的并非是友好的慰问,反而是恶毒的刀剑,突如其来的攻击让使节团中的所有人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他们不是坦尼沙王国的军队?而是强盗冒充的?可是强盗哪有那么精良的装备?
不论如何,对方的敌意已经十分明显,此时王玄策一行已被埋伏已久的坦尼沙军所包围,撤退已经不可能。此时虽然敌众我寡,但身为大唐的使节,此时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反击!就算是寡不敌众,就算是被突袭,身为大唐的使节,尊严不容轻侮。于是王玄策一行人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武器,策马开始了坚决的反击。大唐建国之时,不论文职还是武职,弓马娴熟的尚武精神可谓深入骨髓,虽然仅仅只有三十余人,但反击之凌厉让坦尼沙军头疼不已。从大唐使者手中射出的那一枝枝致命的箭,每每都能钉在进攻的坦尼沙人的要害之处。数千人围攻一个小小的使节团,就是攻不进去,反而在使节团的车队外留下了遍地的尸首。可是王玄策一行人毕竟不是过来打仗的,手中的武器也仅仅是为了防身,很快大唐使节团的箭支耗尽,再也无法阻止坦尼沙人的冲锋。双方混战在一起,使节团诸人拔出长刀,与坦尼沙人以血还血,以命搏命,以至于长刀劈断之后用拳头,用牙齿进行战斗。在这样实力悬殊的战斗中,使节团伤亡惨重,王玄策等人力竭被俘。
坦尼沙军俘虏了王玄策一行人之后,就像打了一个大胜仗一般纵酒狂欢不已,完全没有对被俘虏的王玄策一行人严加看管。从这些放浪形骸的士兵嘴里,王玄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他们真的是坦尼沙王国的正规军,因为戒日王已死,叛臣阿罗顺那窃据了王位,只因贪图使团的珍宝才发兵伏击了他们。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王玄策知道当务之急就是得赶快逃脱出去,而现在便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趁着坦尼沙人狂欢庆祝的时候,王玄策与副手蒋师仁、辩机和尚等幸存人员偷偷磨开捆绑的绳子,趁着夜色,偷了几匹马,顺利地逃了出来。
王玄策是一个很细心的人,在第一出使之时,便细心记录下印度各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因此对道路非常熟悉,很轻松地摆脱了坦尼沙人的追捕,获得了休整的机会。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想法,大约就应该原路回国,向皇帝李世民禀报坦尼沙国发生的一切,让皇帝定夺到底该怎么办。但王玄策却不这么想,他此时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屈辱。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唐人敢于以区区数十人袭击突厥王帐,亦敢于以区区数千人对抗数万敌军。这遭遇的事情,对王玄策一行人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阿罗顺那必须得到应有的惩罚,冒犯了大唐使节的国家,必将遭到十倍的报复。于是王玄策与蒋师仁等人说:“回去的路已经被坦尼沙人封锁,原路返回是不可能了。此处离泥婆罗与吐蕃并不遥远,我等出使之前,皇帝以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妻,那松赞干布苦苦恳请才得皇帝允嫁,必有助我之心,而泥婆罗国为吐蕃藩属,亦同此理,我等去泥婆罗与吐蕃借兵,再回来惩戒阿罗顺那这个乱臣贼子!”听到王玄策在情在理的话,使团幸存众人纷纷举手赞成,于是一行人便向着泥婆罗国前进。
泥婆罗国便是如今的尼泊尔,就在曲女城的北方,使团一行人在王玄策的带领下一路风餐露宿,很快便赶到了泥婆罗国。泥婆罗国国王得知王玄策一行在印度遭遇的事情之后大吃一惊,与无知的阿罗顺那不同,泥婆罗国对大唐知之甚详,此时泥婆罗国臣服于吐蕃,是吐蕃的藩属。泥婆罗国的尺尊公主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妻子之一,因此泥婆罗国对于松赞干布如何拼命求娶大唐文成公主的过程知之甚详。更何况王玄策第一出使,便曾经路过泥婆罗国,受到当时泥婆罗国国王的热情款待。泥婆罗国王深深地清楚唐帝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得罪了这样一个国家,最后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王玄策到了泥婆罗国之后便开始筹划复仇大计,由于他的谨慎,大唐使节的印信等物都被他贴身收藏在身上,因此并未遗失,于是他便用大唐使者的名义,向吐蕃、泥婆罗等周边各地区国家递交国书,召集兵马。
对王玄策的国书,吐蕃的反应非常迅速,1200名精锐很快便应召而来,而泥婆罗国更是积极,甚至派出了7000骑兵相助。此外周边诸国,如东天竺国、章求拔国、迦没路国均派遣使者前来慰问,并表示绝对支持唐帝国惩戒坦尼沙王国。得到援助的王玄策并未浪费时间,虽然手中只有区区8000兵马,但是对王玄策来说,似乎已经绰绰有余。使节团被袭那日,坦尼沙军的战斗力已经昭然若揭,如今手中有这8000强军,胜利仿佛指日可待。于是仅仅进行了必要的指挥分配之后,王玄策正式麾军杀向坦尼沙国。
对阿罗那顺来说,抢劫一个远在天边的国家的使团,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对王玄策等人的逃脱也就没有太上心,可他没有想到,报复来得会这样快。当他得知王玄策的大军来袭之际,讨伐军已经距离曲女城不远了。对此阿罗顺那虽然吃惊,但也没有太多的惊惧。因为王玄策兵力不过八千余,就这点兵马想要与他作对,实在是不够看。坦尼沙国在戒日王时代极盛之时,号称拥有6万象兵,10万骑兵,虽然戒日王猝死,但是王国实力并未损失多少,国都曲女城依然拥有三四万象兵、骑兵,对付王玄策这区区八千余人,简直是轻松至极。阿罗顺那甚至认为王玄策是脑子发昏了,才只带了这么点兵马来挑衅。“摩诃至那国也不过如此,就让此战奠定我印度新霸主阿罗顺那的威名吧!”阿罗顺那如此想到,于是大大咧咧地便率领3万人出战,按照他的想法,这数量的军队打垮王玄策简直绰绰有余。
阿罗顺那出城了,在斥候的口中,王玄策将阿罗顺那的一举一动摸得一清二楚。广布斥候是行军打仗的基本要领之一,王玄策将周边30里均密布斥候,尤其是曲女城周边,更是重点侦察方向,因此阿罗顺那军队一出城,便被王玄策得知。
数日后,阿罗顺那率领大军来到了禅连河对岸,只见对岸旌旗招招,马嘶象吼,看上去一副军容鼎盛的样子。而对岸王玄策部却悄无声息,8000骑兵整齐划一列阵于离岸2里左右的地方。阿罗顺那看此情景不由莞尔,笑道:“摩诃至那人少,要是在河边阻挡我过河,倒是要多费些手脚,可他们居然离河这么远列阵,难道是想与我正面对决吗?真是愚蠢之极!”说罢,他便命令全军渡河,目标直指王玄策部。
眼看着坦尼沙军乘坐船只,开始渡河,王玄策部却显得无动于衷,眼看着坦尼沙军慢慢地渡过河之后,在岸边整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岸边的坦尼沙军越来越多,很快便超过了半数。一眼望去,河岸边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攒动。此时王玄策部终于开始了行动,只听得一支响箭过去之后,地面上尘土飞扬,马蹄声阵阵,王玄策的8000骑兵分成数队,向着坦尼沙军飞驰而去,一边奔驰,一边不断地向坦尼沙军射箭。刹那间,坦尼沙军面前便形成了一阵箭雨。对此坦尼沙人也是有所准备的,他们前排的步兵用盾牌附体,后排士兵则用弓箭进行还击,双方你来我往打得极为热闹。不过此情景看似热闹,实际上王玄策部根本没有全力进攻,仅仅是将坦尼沙军压制在岸边。而坦尼沙军虽然想要进攻,但首批过河的军队以步卒为主,在骑射的压制下维持住阵形已经相当不容易,根本无法更进一步。就在两军纠缠之际,远处突然传来急速的水流声,眺眼望去,只见一条白浪自上游横扫而来,转眼间便来到了坦尼沙军渡河之处。原来王玄策早遣人在禅连河上游筑了一个堤坝,趁坦尼沙军渡河之际挖开堤坝,人为地制造了一洪水。
自然的威力让人无法抵挡。当洪水来临之际,在河心渡河的坦尼沙军船只全数被冲走,而岸边的军队亦被冲走了一部分,剩下的一半都被泡在水中,坦尼沙军军心大乱。而王玄策部见计策见效,立刻改变了进攻方式,这可不是之前那样的磨洋工了。此王玄策以吐蕃精锐的重甲骑兵为箭头,以泥婆罗轻骑兵为后续,向坦尼沙军露出了凶狠的獠牙。只见吐蕃重骑兵们人马皆披重甲,手持骑枪,如同一座座金属堡垒般冲入坦尼沙军的阵中,带起了一阵阵腥风血雨。面对前有强敌,后有洪水的尴尬境况,坦尼沙军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最终不是被挤入河中溺死,就是跪地投降。而对岸的坦尼沙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己方军队被屠杀而毫无还手之力。
阿罗顺那见此情景简直要昏厥过去,明明胜利在望的仗怎么会突然风云突变呢?这实在是摩诃至那人太狡猾,不敢堂堂正正地与他交战,只会耍这种鬼伎俩。可是不管怎么说,现在他带出来的3万人也只有1万人尚完好,其他的不是被水流冲走就是在对岸接受失败的命运。眼见败局难以挽回,阿罗顺那只得带着剩下的人撤回曲女城,此时阿罗顺那还在安慰自己,曲女城内尚有1万兵马,加上自己手中的1万人,据城坚守是绰绰有余,到时候再发布勤王令,让坦尼沙国分布四处的兵马都赶回来勤王,那么击败王玄策也不成什么问题。
阿罗顺那想得很美,但王玄策却并未给他这个机会。实际上,王玄策在对岸早就布置下一部伏兵,让其见机行事,眼见阿罗顺那军军心震动,狼狈回撤之际,他们便尾随其后,趁机袭杀。当震天的喊杀声与惨叫声响起之后,本就军心涣散的坦尼沙军如同雪崩一般彻底崩溃了,他们纷纷叫嚷着:“摩诃至那人杀过来了!快跑啊!”使得阿罗顺那无力回天,只得被乱军裹挟着逃进了曲女城内。但尾随着的王玄策部骑兵衔尾追杀,趁曲女城的守城军队根本来不及关上城门之时顺利地杀入了曲女城,这也使得全城大乱,曲女城守军完全丧失了指挥,阿罗顺那也无法掌控军队,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赶出了曲女城
三天较量下来的结果是王玄策大获全胜,此战王玄策部斩首3000人,坦尼沙军溺水身亡者上万,实在是一辉煌的胜利。当然事情并未完全得到解决,阿罗顺那虽说是窃国者,但其在坦尼沙国着实有不少拥护者,这些人跟着阿罗顺那逃出曲女城之后,将一同逃出的溃兵收集起来,居然又组织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企图顽抗。此时王玄策坐镇曲女城,出阵的大将换成了副手蒋师仁。这位蒋师仁乃是武将出身,行军打仗更是行家。他率兵5000出战,与阿罗顺那在曲女城南对峙。
阿罗顺那对前失败极为不服气,认为摩诃至那人不过是靠着阴谋诡计赢了他,并不是真本事,此虽然实力不如前强大,但是他的军队中象兵、骑兵为数极多,士兵数量又占了绝对优势,此战可以说是必胜。于是派了使者向蒋师仁营中递送了挑战书,要与摩诃至那人堂堂正正地战一场。蒋师仁见到书信之后不禁哈哈大笑,这阿罗顺那真是有趣,既然他想战,那么就满足他的想法,堂堂正正地战一场,让这阿罗顺那知道什么是大唐天威。
第二天,两军列阵于曲女城之南,阿罗顺那首先以象兵出战,骑兵居于两翼,气势汹汹地横冲而来。蒋仁师不慌不忙地率军画了一个大圈,在坦尼沙人的象军前横掠而过,一支支利箭纷纷朝坦尼沙人的大象射去。阿罗顺那不知道的是蒋仁师早就让手下骑兵在箭上涂上一种特别的药,这种药并非毒药,但却能让动物的痛觉放大。大象本来就是一种容易发狂的动物,受到了这样的疼痛攻击之后更是无法忍受,纷纷发狂乱冲,反而将身边坦尼沙军冲得七零八落,不成行伍。蒋师仁便趁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挥舞着横刀一马当先,将前方的敌人纷纷斩落马下,朝着阿罗顺那的车驾冲杀而去,身后的吐蕃重骑兵也是枪挑刀砍,坦尼沙军在他们面前望风披靡。阿罗顺那见势不妙,正准备逃跑,却被一头大象横撞而过,将拉车的马匹撞得死的死伤的伤,而身边护驾的卫士又被蒋师仁等斩杀殆尽,他只能做俘虏了。
阿罗顺那被擒之后原想着天下太平了,可是事情却没那么简单,阿罗顺那虽然被擒获,但是其余部拥立他的妻子和儿子依然据守在乾陀卫江聚众反抗。所谓斩草要除根,既然打了,就得打到底才行,宜将剩勇追穷寇,蒋师仁继续率兵追击,双方在乾陀卫江再爆发大战。此战阿罗顺那部依然拥有兵力上的优势,但除此之外民心士气可谓是荡然无存,面对战神般的摩诃至那军,所有的抵抗都是无用。于是蒋师仁再获得了一辉煌的胜利,这对阿罗顺那可谓是一网打尽,他的王妃、王子们都没跑掉,此外俘虏男女达12000人,缴获各类牲畜3万头,阿罗顺那王朝至此彻底灭亡。
如此简单便击灭了全印度的霸主,这样的战果如同风暴一般席卷了整个印度,让全印度都震惊不已。远在天边的摩诃至那国居然能指挥军队在短短数月内便将之前称王称霸的坦尼沙国灭亡,这大概是所有印度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在这几个月内,王玄策率军攻破580座城邑聚落,俘虏阿罗顺那以及王妃王子等,俘虏人口数万,牛马牲畜达10万以上,实在是一可以媲美古代世界任何一远征的伟大胜利。此胜利也让印度诸国对王玄策背后代表的唐帝国极为敬畏。东天竺国王尸鸠摩闻讯后又惊又喜,此人与阿罗顺那乃宿敌,戒日王死后此二人便竞争印度霸主之位,为此也交锋数,怎奈阿罗顺那势大,因此尸鸠摩也无可奈何。此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老对手居然被唐帝国轻易荡平,于是连忙赠送牛马3万以劳军,并对唐帝国表示衷心的感谢与臣服。而迦没路国童子王不但献上异物作为贡品,甚至将本国地图献上表示臣服。
就这样,王玄策完成了世界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壮举,以区区外交官的身份,最终横扫北印度,攻城灭国如反掌观纹,使大唐国威散播到印度各地。回国后,唐太宗举行了盛大的献俘仪式,并嘉奖有功人员,王玄策被授予朝散大夫的官职(五品)。
当然王玄策的外交生涯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而结束,此后王玄策依然以外交官的身份出使印度,后来在唐高宗时第三出使过印度,专程去送佛袈裟。人们习称的“方丈”一词 ,就是源自这出使。他路经维摩(释迦摩尼时代一个重要的佛教徒)故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遂称“方丈室”。此外他也最终完成了唐太宗托付他的任务,在印度获得了正宗的石蜜制法,使得中国石蜜的质量最终超过了西域,成为上佳的糖制品,对中国的食品历史贡献极大。
不过,即便王玄策的功绩在后世看来有多么辉煌,但在贞观一朝中却并不算突出。李靖、李世绩、侯君集、李道宗随便哪一个拿出来都是战功彪炳,拿良臣如云,猛将如雨来形容贞观朝绝不为过。虽然王玄策不费国力便扫平了北印度,却并未获得太多实质性的好处。印度离唐帝国毕竟太远,根本无法将其纳入版图,因此也就无法获得更高的地位。实际上,在当时中印关系的主流是友好的。当时唐太宗对阿罗顺那评价道:“人的耳目被声色所迷惑,口鼻被味道所蒙蔽,这都是败坏德行的根源。如果阿罗顺那不贪图财货,不劫持我的使者,又怎么会当俘虏呢?”也就是说在唐太宗想来,如果不是阿罗顺那愚蠢的挑衅,两国之间完全不可能发生战争。在唐太宗李世民看来,王玄策完成了与印度诸国友好交往的任务就是最好的,顺便教训了一下敢对大唐使节不敬的阿罗顺那,宣扬了天朝国威,值得嘉许。但那点武功在身经百战的太宗来说不值一提。换言之在唐太宗眼中,大唐印度使节搞好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完成出使任务就可以了,如非必要是不需要炫耀武力的。这一点从王玄策每出使也就是二三十人即可见。
此外,王玄策此去印度,带回来了一个自称能制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名叫那罗迩娑婆寐,将他介绍给了唐太宗,这个方士在花言巧语上很有一套,不但蒙蔽住了王玄策,甚至也蒙住了唐太宗。于是太宗皇帝让其四处搜罗珍稀物品来炼长生不老药。之后在身患风疾,病体沉疴之际,服用了寄予厚望的长生不老药却最终无用,殁于含风殿。之后王玄策又向高宗皇帝推荐此人,却被高宗皇帝评价为:“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汉武帝求长生,疲弊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安在?”由此可见,王玄策不受重用也就成为了必然。可是不管怎么样,王玄策在那样一个交通信息极为落后的年代,深入印度,仅仅凭借几千外籍联军便横扫印度大陆,这无论从哪种角度看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后人有诗赞曰:
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
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指汉骠骑将军霍去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