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6832
  • 作      者: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战争史》由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钱穆、王云五、陶希圣等史学大家倾力襄助,一部空前权威的中国古代战争通史,两岸军方分发军中将校阅读的第一读本,16年编纂,5年修订,18巨册,500万言,800幅地图,中国现代史上顶尖军事专家和史学名家的集大成之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展开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本书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为第7册,内容涵盖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到隋末天下大乱,李密为王世充所败走入关(618年)四十年间的主要战争,隋开国——讨尉迟迥之战、北征突厥之战、灭陈之战、征高丽之战及隋末乱中李密起兵之洛阳争夺战等一系列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皆收录其中。重点讲述有隋一代之史事及历次战争,故针对性较强,对研究隋代之全貌颇有助益。

相关视频请点击:
展开
精彩书评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
  
  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六章 李密起兵与洛阳争夺战
  一、李密起兵攻东都:
  (一)李密以其雄才大略说动群雄。大业十二年(616年)与翟让击斩隋河南捕讨大使张须陀,翌年二月取洛口仓。
  (二)四月,密克回洛仓逼东都。
  (三)同月,再展开回洛仓之争夺战。
  (四)六月,密逼东都大胜,四取回洛仓。九月,密取黎阳仓。
  二、李密与王世充攻防战:
  (一)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王世充等攻洛口仓,先胜后败。
  (二)十一月,王世充再与李密大战,复大败。
  (三)十二月,王世充袭洛口,三败。
  (四)翌年正月,王世充攻洛口,大败。
  (五)四月,李密攻东都。六月,密转兵战宇文化及于黎阳破之。
  (六)九月,李密屯兵金墉城逼东都。王世充反攻,夜袭密军,密大败投奔李渊。
  第一节战前一般形势(参看附图7-273)
  隋之天下叛乱,其造因有三:(一)东征高丽动员过大及征役不息。(二)杨玄感之叛乱,影响所及人心浮动,各地叛乱踵之而起。(三)炀帝图谋贯彻东征之政策错误,遂致天下糜烂,身被屠戮而亡。兹将李密起兵前后各方面之乱象分述于次。
  一、叛乱迭起
  (一)河济及北海方面:大业六七年间,炀帝初作东征高丽之准备时,由于自黎阳至涿郡,及自涿郡至怀远镇间之大量输卒逃亡,而此等逃亡者无地生存,遂相聚为盗。加以大业七年秋,山东河南大水(黄河泛滥),漂没三十余郡,百姓困穷,失业者众。于是先后有邹平人(山东今县)王薄,漳南人(今山东恩县西北)窦建德(详见下卷第四章)及孙安祖,鄃县人(今山东夏津县)张金称,蓨县人(今河北清河县)高士达等相继起兵于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县东)、高鸡泊(今山东恩县西北)、河曲(今河北清河县)、蓨县等地。此等地区,即今山东省西北部及河北省交界之地,地当黎阳至涿郡间水陆运输路线之东侧,输卒逃聚于此。故首乱之源,先发于此。
  至大业九年三月,又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孟海公起兵据周桥(今曹县境),凡见隋郡县之传书史,辄杀之,盖反抗隋之征兵也。同时新起兵者,又有齐郡(治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治今益都县)郭方预,平原(今陵县)郝孝德、格谦,渤海(今阳信县)孙宣雅,河间(河北今县)格谦等相继起兵,与王薄、张金称等各率众攻掠郡县,多者十余万,少者亦数万人。山东由是苦之。同年六月,杨玄感叛后,又有唐县人(河北今县)宋子贤,以幻术惑众,竟欲因无遮大会,举兵袭乘舆(时炀帝在高阳——河北今县)。翌年汲郡贼帅王德仁,又拥众数万,据林虑山(今河南林县)。至十二年三月,张金称竟陷平恩、清河、巨鹿、武安诸县(今山东邱县西,清河县东,河北今县,河南今县),惨杀男女,所过民无孑遗。其间虽有齐郡丞张须陀及勇士罗士信、秦叔宝等之勇决善战,曾击破章丘(山东今县)诸贼,但贼氛并不因而戢止也。
  (二)江淮方面:自杨玄感叛于黎阳(大业九年六月),隋各地之乱象益形扩大。由于刘元起等在江南起兵应玄感,于是章丘贼帅杜伏威,临济(今山东高苑县)贼帅辅公祐,及下邳(今江苏邳县东)贼帅苗海潮等于同年六月,合势转掠淮北,而下淮南诸地寇掠。翌年(大业十年)十二月,孟让亦自长白山趋淮南,至于盱眙(安徽今县),众至十余万,据都梁山之都梁宫(炀帝所筑),阻淮为固。同时东海(江苏今县)贼帅彭孝才等则转掠沂水(山东今县),孝才虽为彭城留守董纯所讨擒,但炀帝竟因人之谮,执纯至东都斩之。至大业十一年十月,长白山贼帅李子通由于为其主帅左才相所忌,而南渡淮与杜伏威合势。于是江淮间之乱象日亟,民皆堡聚。其间虽有隋将陈稜、王世充等之讨剿,而盗贼之势益滋。
  十二年十一月,鄱阳贼帅操师乞、林士弘亦起兵,一月之间至十余万人,北自九江南至番禺皆为所有。
  (三)荆襄方面:大业十年二月,炀帝三征高丽时,士卒在道逃亡者相继。十二月涿郡贼帅卢明月,遂率众十余万南走祝阿(今山东长清县),为张须陀所破后,而转掠南下至于南阳(河南今县),其后虽为王世充所击灭,但至翌年十月,城父人(今安徽亳县)朱粲,为县佐史,因被征从军,乃亡命聚众为盗,自称迦楼罗王,众竟至十余万,而转掠荆沔及山南郡县,于是江汉间及上洛(即山南,今陕西商县等地),为之嚣然不安。大业十三年十月,萧铣起兵巴陵。皆至唐初始告平定。
  (四)河汾方面:大业十年十一月,离石胡刘苗王起兵,自称天子,众数万人,隋遣将军潘长文讨之,不能克。翌年四月,河东(郡治今山西永济县)群盗又纷纷而起,炀帝以卫尉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进讨龙门(今山西河津陕西韩城县间)贼帅毋端儿等;又遣民部尚书樊子盖发关中兵数万,进讨绛贼敬盘陀等(绛郡,治今山西新绛县)。但樊子盖不分臧否,自汾水以东村坞尽焚之,贼有降者亦尽坑之,因是盗贼益多。幸李渊采剿抚兼施之策,贼氛稍戢焉。
  (五)秦凉方面:大业九年正月,灵武(郡治今宁夏灵武县西南)贼帅白瑜娑劫牧马起兵,北连突厥,南掠秦陇,陇右多被其患,谓之奴贼。由是秦陇地区群盗相继纷起。李轨、薛举等,亦接踵而起矣。
  (六)燕云恒朔方面:大业十年,炀帝三征高丽时,士卒在道亡者相继。翌年春上谷(郡治今河北易县)贼帅王须拔遂起兵,自称漫天王,国号燕。魏刀儿自称历山飞,众各十余万,北连突厥,南寇燕赵。至大业十二年春夏间,魏刀儿又遣其将甄翟儿西寇太原(上年炀帝遭雁门之围),隋遣将军潘长文赴救战死。又以李渊为太原留守往救,战于雀鼠谷(今介休灵石县间),始破走之。然自此而后刘武周、梁师都、郭子和,亦相继而起,据地自雄矣。
  二、炀帝雁门被围
  大业十一年八月,炀帝以突厥始毕可汗不朝,欲北巡以镇慑之。初裴矩以突厥始毕可汗部众渐盛,献策欲分其势,以宗女嫁其荣叱吉设,拜为南面可汗,叱吉设不敢受。始毕闻而渐怨。时突厥之臣史蜀胡悉,多谋略,为始毕所宠任,裴矩诈与为互市,诱至马邑下杀之。因遣使诏始毕曰:“史蜀胡悉叛可汗来降我,已相为斩之。”始毕知其状,由是不朝。及炀帝北巡出雁门,始毕乃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帝驰还入雁门(郡治今山西代县),齐王暕率后军保崞县(今山西浑源县西)以拒之。突厥进围雁门,郡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唯雁门及崞县未下。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劝帝简选精骑数千突围而出。苏威、樊子盖皆非其议。子盖曰:“陛下乘危侥幸,一朝狼狈,悔之何及?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陛下亲抚循士卒,谕以不复征辽,厚为勋格,必人人自奋,何忧不济?”萧皇后弟内史侍郎瑀亦议:“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义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国之援,若使一介之使告之,借使无益,庸有何损?又将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还事高丽,若发明诏,谕以赦高丽,专讨突厥,则众心皆安,人自战矣。”虞世基亦劝重为赏格,下诏停辽东之役。帝遂从之。乃一面下令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官,以次增益。使者慰劳,相望于道。一面诏天下募兵救援。于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各地守令竞来赴难。时李渊之子世民,年十六应募,隶屯卫将军云定兴,开始崭露头角。彼说定兴多赍旗鼓为疑兵,曰:“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引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定兴从之。炀帝亦遣间使求救于义成公主。公主遣使告始毕云:“北边有急,东都及诸郡援兵至忻口(今山西忻县境)。”始毕遂解围而去。
  三、炀帝幸江都
  大业十一年九月,帝既得脱雁门之难,纳言苏威乃进言曰:“今盗贼不息,士马疲惫,愿陛下亟还西京,深根固本,为社稷计。”宇文述曰:“从官妻子多在东都,宜便向道洛阳,自潼关而入。”帝从之。同年十月至东都,帝谓苏威追论勋格太重,宜加慰酌,樊子盖固请,不宜失信。帝曰:“公欲收物情邪?”子盖惧不敢对。炀帝颇吝官赏。初,平杨玄感,应授勋者多,仍更置戎秩:建节尉为正六品,次奋武、宜惠、绥德、怀仁、秉义、奉诚、立信等尉,递降一阶。及将士守雁门者万七千人,得勋者才五百人,皆准平玄感勋,一战得第一勋者,进一阶;其先无戎秩者,止得立信尉;三战得第一勋者,至秉义尉;其在行阵而无勋者,四战进一阶,亦无赐。时帝又议伐高丽,诏江都更造龙舟数千艘,制度益大于旧者。盖杨玄感之乱,龙舟水殿皆为所焚,兹更造之,以为伐高丽之需也,由是将士无不愤怨。时势至此,炀帝犹欲东征,而吝爵赏,其崩溃固宜也。
  至大业十二年七月,江都更造之龙舟告成(去年十月命江都更造,已见前述),时适劝帝不复征辽之樊子盖卒,劝帝还西京之苏威又既罢黜,宇文述乃劝帝幸水军策源地之江都,帝从之。盖以来护儿在数度征辽中,其水军常获胜利,故欲重整与扩充水军以征辽也。右后卫大将军赵才谏曰:“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西京),安兆庶!”帝大怒,以才属吏。朝臣皆不欲行,但以帝甚坚,故无敢谏者。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即日于朝堂杖杀之。遂幸江都。令越王侗与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总留后事。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建国门(罗城正南门)上表谏,帝大怒,先解其颐,然后斩之。虞世基以盗贼充斥,请发兵屯洛口仓。帝曰:“卿是书生,定犹恇怯。”车驾至巩县,敕有司移箕山、公路二村于仓内,仍令筑城,以备不虞。至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复上表请还西京,帝斩之而行。至梁郡,郡人邀车驾上书曰:“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反斩之,遂幸江都。是时,贼帅李子通据海陵(今江苏泰县东),左才相掠淮北,杜伏威屯六合,众各数万,帝遣光禄大夫陈稜将宿卫精兵八千讨之。十二月,帝至江都。但自是月李密起兵以后,李渊继之,炀帝被弑于江都,隋之国运遂告终焉。(见《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
  第二节李密王世充传略
  一、李密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曾祖弼为魏司徒,赐姓徒河氏,至周为太师魏国公。祖曜为周太保魏国公(《新唐书》作邢国公)。父宽为隋上柱国蒲山郡公。代居长安皆知名当世。密以父荫为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尝在仗下,炀帝顾见之,退谓许公宇文述曰:“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对曰:“故蒲山公宽子密。”帝曰:“此儿顾盼异常,勿令宿卫!”他日述谓密曰:“弟聪令如此,当以才学显,三卫丛脞,非养贤之所。”密大喜,因谢病去,感励读书。闻国子助教包恺在缑山,乘牛往从之。牛角上挂《汉书》一帙,且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遇于道,问曰:“何处书生勤读如此?”密识素,下拜之。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玄感倾心与之结纳。密在开皇中袭蒲山公爵后,已有非常抱负,常散家产,赒赡亲故,养客礼贤,无所爱惜。从师于包恺,受《史记》、《汉书》,励精忘倦,尤好兵书,诵皆在口。及杨玄感叛于黎阳,密赴玄感所赞襄之,其事已详见前章。玄感败,逃匿于冯翊,为人所告而被捕,将解往高阳炀帝所。密与其他囚徒七人,途次邯郸村中,乘夜穿墙逃遁。与王仲伯亡抵平原贼帅郭孝德,孝德不甚礼之,备遭饥馑,至削树皮而食。仲伯潜归天水,密乃至淮阳,宿于村中,变姓名称刘智远,聚徒教授。数月郁郁不得志,又为人所告,官吏将捕之,复亡去,至其妹夫雍丘令丘君明所,君明从子怀义又告之。炀帝令梁郡通守杨汪捕之,值密外出获免。时会东都法曹翟让,坐事当斩,狱吏黄君汉奇其骁勇私释之。让逃于瓦冈(今河南滑县南),聚众为盗有万余人,又有单雄信、徐世等少年勇健为将,掠劫于荥阳梁郡汴水之上商旅以资给。时又有外黄王当仁、济南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亦皆拥众于此地区为盗。密自雍丘亡命后,乃往来游说于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久之稍以为然,渐为敬服。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策划,往说诸小盗,皆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隋氏不足亡也。”让谢曰:“吾侪群盗,旦夕偷生草间,君之言者,非吾所及也。”时有前宋城(今商丘南)尉,齐郡人房玄藻自负其才,恨不为时用,曾预于杨玄感叛乱之谋,变姓名亡命。遇李密于梁宋之间,遂与之俱游汉沔,遍诣诸贼,说其豪杰。还日,从者数百人,仍为游客,处于让营。让见密为豪杰所归,欲从其计,犹豫未决,密乃深结让之军师贾雄以为己助。雄托阴阳术数说让,立密为主。让然之,与密情好日笃。密因说让曰:“今四海糜沸,不得耕耘,公士众虽多,食无仓廩,唯资野掠,常苦不给;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未若先取荥阳(隋荥阳郡治管城,今河南郑县),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让从之。于是破金隄关(今滑县西南道口附近),攻荥阳诸县,多下之。荥阳太守郇王庆(文帝从祖弟弘之子)不能讨,炀帝令徙张须陀为荥阳通守以讨之。须陀前在齐郡讨诸贼,战无不胜(其事已见前章),及其进讨让,让为之大惧将避之。密说让曰:“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擒也。公但列阵以待,密保为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布阵。密乃分兵千余伏于大海寺北林间。须陀素轻让,方阵而进。让与战不利,须陀乘之,逐北十余里。密发伏兵掩击之,须陀兵败。密与让及徐世王伯当合军围之,须陀溃围出,而其左右不能尽出,须陀复跃马入救之,往来数四,遂战死。须陀副将鹰扬郎将贾务本亦被伤,率余兵五千余奔梁郡(治今河南商丘县南)。务本寻卒,于是隋之河南郡县震动。炀帝为防东都被攻,乃遣光禄大夫裴仁基为河南捕讨大使,代领须陀之众,徙镇虎牢(今汜水县)以御之。时为大业十二年十月末也。(上引《隋书》卷七十李密传)
  翟让既知李密善于用兵,乃令密建牙以统所部,号蒲山公营。但密麾下士卒多为让士卒所凌辱,密部分严整,凡号令士卒,威约有素,而密又躬服俭素,所得金宝,悉颁赐麾下,由是人为之用,对让士卒亦不敢报也。是时让谓密曰:“今资粮粗足,意欲归瓦冈,公若不往,唯公所适。让从此别矣。”让遂率兵及辎重还走。密亦西行,至康城(今河南禹县西北三十里)说下数城,大获资储。盖李密欲至此地区,以建立其发展之基地也。翟让寻悔,复引兵从密,寻遂进攻洛口仓而逼攻东都焉。(见《隋书》卷七十李密传)
  二、王世充
  王世充(《隋书》卷八十五列传载为王充)字行满,本西域人。姓支,祖支颓槈,徙居新丰。颓槈死,其妻少寡,与仪同王粲野合生子曰琼,粲遂纳之以为小妻。其父收幼孤随母嫁粲,粲爱而养之,因姓王氏,官至怀汴二州长史。充卷发豺声,沉猜多诡,颇窥书传,尤好兵法,晓龟策。开皇中为左翊卫,后以军功拜仪同,授兵部员外。善敷奏,明习法律,而舞弄文墨,高下在心。或有驳难之者,世充利口饰非,辞义锋起,众虽知其不可,而不能屈,称为明辩。炀帝时,累迁至江都郡丞。时帝数幸江都,世充善候人主颜色,阿谀顺旨,每入言事,帝善之,乃以郡丞领江都宫监。世充雕饰池台,阴奏远方珍物,以媚于帝,帝由是益昵之。大业七、八年间,隋乱开始,世充内怀侥幸,卑身礼士,阴结豪俊,多收众心。江淮间人素轻悍,又属盗贼群起,人多犯法,有系狱抵罪者,世充皆枉法出之,以树私恩。及杨玄感反,吴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起兵江南以应之,拥众十余万。将军吐万绪讨之,未竟全功而被谮。炀帝再使世充招募江都万余人进讨,遂尽破之,江南悉平。世充每有克捷,必归功于下,所获军资皆赐士卒,身无所取,由是人争为用,功最居多。炀帝以世充有将帅才略,始遣领军进讨诸盗,所向皆破之。又能自勤苦,以求声誉。大业十一年突厥围炀帝于雁门,世充尽发江都兵,将往赴难,在军中泥首垢面,悲泣无度,晓夜不解甲,藉草而卧。炀帝闻之,以为爱己,益信任之。十二年迁为江都通守,将兵讨格谦、卢明月等诸大盗,尽破灭之。及还江都,炀帝自执杯酒以赐之,亲宠无比。时世充又知炀帝好色,乃言江淮良家女有美女,并愿备后庭,无由自进。帝愈喜,因密令阅视诸女,姿质端丽合法相者,取正库及应入京之物,以娉纳之。李密攻东都,炀帝遣诸军救之,皆受世充节度,前后百余战,世充多败。及宇文化及弑炀帝于江都,率兵北还。李密破化及还抵金墉后,世充即乘密兵精锐多损,攻密大破之。密败奔入关,世充遂自为太尉郑王。寻又自为相国。至恭帝侗皇泰二年(唐武德二年)遂废侗自即帝位,国号郑。(见《新唐书》卷八十五王世充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隋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隋代兴亡概况
第二节 政治建设
第三节 经济与国防建设
第四节 社会及文化建设
第五节 兵器兵制及战略战术

第二章 隋开国——讨尉迟迥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隋开国诸重要人物
第三节 作战准备、作战方略及战场地理形势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论

第三章 隋北征突厥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战略地理形势
第三节 对突厥之战争准备及战争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第四章 隋灭陈及平定江南余乱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作战准备及方略
第四节 灭陈作战经过
第五节 平定江南余乱之战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论

第五章 隋炀帝征高丽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三节 战争准备及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论

第六章 李密起兵与洛阳争夺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李密王世充传略
第三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