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太平天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7136
  • 作      者:
    台湾三军大学编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
  ◎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
  ◎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
  ◎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
  ◎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
  ◎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太平天国》讲述太平天国从兴起到失败全般时期之战争。具体包括:金田起义、奠都金陵诸战役,内乱及天京解围诸战役,安庆争夺战,及太平天国最终覆亡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八国联军入北京,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中国历代战争史》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亮点:
  一、专业视野,评论精彩
  军方专家的全面届入,使战争检讨有了全新的视野对战争的检讨,讲述每场战争时,最后部分即“申论”,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战的申论:编纂者经周密论证,认为姜尚助周王训练使用新武器——战车,阵法上亦有中央突破与两翼策应配合。战车速度快极,虽是堂堂之阵,而致有突袭的效果,做战之时,周军以寡敌众,当然志在杀伤,终致敌方前军崩溃。这种解读,既避免了“至仁”与“至不仁”这种无法穷究的论争,也给“流血漂橹”以崭新的解释。这种精彩解读俯拾皆是。
  二、重视地理,手绘地图:
  军方专家的参预,使本书对军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视:一是讲论战前形势时,必将双方地理地形做相当论述;二是绘制了近800幅完密的战争地图。历史是活动的流体,皆依附于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讲究“左图右史”,即意在不割裂这一体两面。离开地理地形讨论统帅和战将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凭据。本书地图,全系手绘,脱胎于军事地图,精确详密,自不待言,亦使本书成为一部让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本书看点
  一、对于普通读者而言:
  这是一个史迹斑斓、意气纵横的史学天地;一部承载得动中国绵长历史、完美展现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蒋介石手令编纂本书时,初衷是分发军中校官,以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军中校官,学识当然有限,故本书除开学术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结构上力求层层展开,语言则务求明晰如话。因史事浩繁,非精炼典雅之文字,难控篇幅,事实上,这种文白相杂的典雅之作,极为精彩,文风略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相当,绝无难读之虞。
  本书号为“历代战争史”,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历代有作为的君臣良将,皆在战场和政治上扬名立万,本书自始至终,皆以这两把手术刀解剖他们,而不以这六十年来大家所熟知的,以阶级论来划分政治正确或不正确,或以忠奸智愚来将他们分门别类。编纂者抛弃意识形态和标签,务求将他们的政治智慧、军事天才和决然勇气,展示于读者目前。这种极务实的态度,延续了中国历代史家的真正传统。拨开云雾,朗月分外清洁;抛开浮荡,先人的智慧和勇气才显出分外的光芒。
  本书编篡者皆民族战争、国内战争的亲历者,亲见本民族濒于绝境,深知立国成事之艰难,对民族感情尤深,对战争的思考尤为痛切,形与笔底,则处处可见这种情怀。本书开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赞赏其战斗精神、手创之灿烂文化。全书之中,对先人均有极大尊敬,排列形势,让读者明了,他们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势之绝境,失败者当中,不乏真英雄。读者藉此获得对先人的温情、对本民族的认同,获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时时处处宽容他人。
  中国历史绵长,史事浩繁,非有大作,无以展现。本书作者名家云集,正是撰写宏大历史的最佳人选。要求得“故智”,却又拒绝大历史著作者,终难以如愿。这种悖论,表现于人生的时时处处——没有人能轻易获得知识,或是成功。
  二、对于军迷和军方人士:
  这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旷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这套书,填补了《剑桥战争史》当中中国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沟通中国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历实战的将校的参预而精彩无伦。中国历代史家,绝少知兵者,对于战争,常怀有悲悯,不愿对战争做详密介绍,导致有关战争史迹,流散于各种典籍当中,而无专门史著。本书编纂者,将这些史迹,从典籍当中,细细搜选,一丝一缕,详加校订以期至当。21年艰苦卓绝,终沟通前史,成就这一绝无仅有之战争通史。是军迷和军界人士的不二之选。
  三、对于政界:
  本书堪称政治智慧的源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与否,在何处使用,却是政治家面临的问题。军事与政治,犹如双手和神经中枢。
  全书当中,对政治的重视,一在国际,一在国内。这是本书当中极为赞赏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实力压制敌方,而不轻试锋锐,正是求得国际和平、谋取国家利益的无上方略。今日国际,谙于此者屡得大利,眛于此者,屡见催败。
  国内政治始终是本书重视的一点。优秀统帅,始终能与豪杰同休戚,政令简而不繁,以公心推于万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历代典籍皆屡见不鲜,只不如本书这样明确提出政治战略,而又解读得如此透彻。
  书中政治人物,或参预国际纷争,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级相处,成功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本书当中对政治人物的品评,极重视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细细揣摩历代政治人物的临事机变和政治理想,即可获得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气,从而成就自己,为国家谋得福祉。
  四、对于商界:
  这是一座充满财富的绵延群山。
  商场如战场,实非虚言。一公司和一国家,面临同样的问题:同行之间的竞争,人才的获取,人才的驾驭。
  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中国国际竞争较为透彻之时。春秋时齐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过纷繁芜杂的国际纷争,看到了华夏集团的命运,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从而联合诸夏,外抗夷狄,内息本集团内纷争,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国所取得的利益,远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业内极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他的国家道德:不临驾与诸夏之上,不取诸夏之财富。透视时势和追求道德,是集团取得财富的最捷径。
  求得人才,礼遇和金钱不是唯一的利器。马援到公孙述那里,公孙述极尽礼遇,许以高官,马援断然离去;见到刘秀,刘秀便装接待,马援却决意追随。刘秀的长处,一在于自身的见事明彻,一在于屡申国家大义,极有担当。商界并非单纯的利场,以造福众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贯彻于公司经营,或有意外的收获。
  人才的使用,是经营管理的大事。三国时钟会是一代名将,司马昭明知他野心炽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认为钟会不但才气过人,且在伐蜀的议论当中,态度最为坚决,有必胜之心。至于平蜀之后,如有反心,则归意甚坚的本国士兵必不为所用,蜀国沮丧之师必不堪用,料无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执着于德才兼备。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决心也应考量。
  在商学兴起之前,世上本无商学,大家从事商学,无外对时事的观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对时世的明彻可称“当下之智”, 是横向的广度;后者则是纵向的深度。大敌当前之时,前沿广大、纵深厚实者,腾挪的余地越大。同理,同时拥有“当下之智”和“故智”,当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观察问题。本书叙论的战场和政治场,正是我们先人最为精彩的表演场,商业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业“故智”随处皆是。
  五、对于专家学者
  本书是极可靠的资料库,有专业的著史方法和史学观点。
  本书材料的采取,取法于《资治通鉴》。编纂者搜罗540余种典籍,然后漫行其中,将有关战史者尽行采撷,经军事专家和史家的共同认证后,才用于撰写之资。故本书不但资料丰宏,且史料均经仔细认证。
  本书当中,极重视时代形势和战前形势的叙论,战争的触发、决胜皆以此为依凭。每一论点的展开,皆以论据的铺开为前提。每一史学观点的得出,皆以强大论据为基础,并以战争原理相照映。论据、论点、史观层层相因,丝毫不爽,让读者感觉清晰如绘。
  本书史观,未受纤毫意识形态和标签化的影响,尽显军事家的专业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韵,专家学者可将这些史观与自身的观点对照、碰撞,对史识史才当有良好的助益。

相关视频请点击:
展开
精彩书评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
  ——《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
  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

  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
  ——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太平天国全般大势
  第一节 金田起义前之国内外大势
  有清一代,虽云至乾隆之世(1736年~1795年)而达于鼎盛。但自所谓“十全武功”之后,其势亦已渐趋衰落之运,而政治日非。迄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起,尤为有清一代转入衰颓之途之里程碑。盖是时西力东渐,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帝国主义者之侵略,而中国内部新旧两种思想相互激荡,遂亦随之而发生。自此以降,不十年而有洪秀全在广西谋起义。可见鸦片战争之事变,对中国局势影响之巨大。兹特就此事变前后之内外事态,略述之于下。
  一、鸦片战争之由来及其后果
  (1)西方新兴之政治、经济思想及工商业革命之勃兴:鸦片战争,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发展,以及工商业革命势力东渐之必然结果。推究其原动力则有二:一是新兴之政治、经济学术思想;二是机器轮船之发明。政治思想方面,在十七、八世纪中,法国有两个学者,一个是孟德斯鸠(1689年~1755年),他由于研究各种政制,而著《法意》一书,成为近代政治学之鼻祖;一个是卢梭(1712年~1778年),著《民约论》一书,发扬民权思想,这些都是促使旧政治社会朝向新潮流发展之原动力。在经济思想方面,十七、八世纪中,英国有亚丹斯密(1723年~1790年),著《原富》一书,成为近代经济学之鼻祖,同时欧洲重商主义盛行;这些都是鼓励经济上之自由主义。有以上这些政治上、经济上之思想原动力,不断朝向新方向发展,再加以机器及汽船之发明,于是西方之政治经济社会,就突破旧有社会形态,而不断朝向新潮流涌进,这种涌进狂澜,遂由西方而推进于全世界;当其向东方大陆发展时,印度和中国遂首当其冲。
  机器轮船之发明方面,在十八、九世纪中,英国瓦特(Watt 1736年~1819年)发明蒸汽机。在1764年,初用于矿山吸水器,渐至应于各工厂;1807年,美国福尔敦(Fulton)更应用来创造蒸汽船。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约数年,即1768年,英国阿克莱特(Arkwright)发明纺织机,开始创设纺织公司。这些新发明就是西方工商业革命之开始。
  由于这些政治、经济新思想,及工商业革命之相互配合,在资本主义政府之奖励自由竞争及“船坚炮利”之掩护推进政策下,遂向全球各落后地区开辟新市场,建立殖民地。于是保守数千年不变之农业社会之闭关自守之中国,便为西方新趋势之狂澜所冲破。
  (2)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因为英人将大量鸦片输入而引起。关于鸦片输入中国,在明末清初时葡萄牙人已自印度输入,其时只当作药品;未几中国有人将之制成药膏来吸食,后来传染愈广,至嘉庆初年(1796年)吸食鸦片之恶习已弥漫于全国。至道光年间(1836年),英东印度公司输入中国之鸦片,每年竟超过两万箱(每箱约一百二十斤——见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下页四一),占其输华货品二分之一以上。于是清廷乃禁止鸦片输入。但禁止之后,转为走私,输入之数反更为增加。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廷决心禁绝,于是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来广州查禁,鸦片战争遂因而爆发。
  英国利用此次鸦片纠纷所发生之战端,其目的不仅恢复广州通商为止,更进而取得长江全域通商利益,故此战役之结果,乃开五口通商。从此以后,中国门户洞开,列强竞求利益,不平等条约也就不绝如缕。
  二、反清潮流之汹涌及清廷内政之日坏
  满清入主中国后,明代遗臣播散在民间之“反清复明”种子,虽经康、雍、乾三朝竭力芟除,但终不能尽灭。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之五十年间,相继而起者有“天地会”“白莲教”“三合会”等反抗。此等份子,在北方者称为“教党”。在南方者称为“会党”。“教党”以白莲教为首,其流有“白阳”“八卦”(其后义和团即多属“八卦”派)“红阳”等名目;“会党”以天地会为首,其流有“三合”“三点”等名目。多依托旧宗教仪范,以“反清复明”口号相结合。当孙中山先生发动十次革命之役时,即多结合“会党”以从事者。
  自鸦片战争之后,清廷弱点暴露无遗,加以其政治腐败日深,社会受病益烈,自道光二十一年至三十年之十年间(1841年~1850年),无一年不有民乱,洪、杨革命乃随之而发。
  太平天国之革命,揭三种思想大旗而崛起。第一,因与“会党”结合,所以揭起民族主义之大旗,以驱除满清;第二,接受西方基督教思想,所以起义时揭起崇拜上帝之大旗,以建立其“天国”;第三,援用中国历史悠久之“周礼”官制及中古时代之均田制,当其在天京(即南京)建国,即揭起“公产制度”之大旗。当洪、杨起义于广西金田村时,正是鸦片战争后之第十一年(道光三十年),此显然受鸦片战争之直接影响最大。因为自“南京条约”,英人在长江以南开五口通商以后,美、法等国继之要求与清廷订立通商条约,要求利益均等。因此南方受西方势力之波及最早,受西方思想之影响也最早。洪、杨革命便因这些因素之激荡而掀起。所以洪、杨在1850年六月金田起义,至1852年十一月,便攻克武汉,1853年(咸丰三年)二月攻取南京而定国都,一路上势如破竹。在南京奠都后,太平天国内部组织虽不健全,所持之主义、政策及诸措施,虽弱点百出,但仍能与清廷对抗十一年之久(1853年~1864年),而始告瓦解。这也可证明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腐败无能,故太平天国虽亡,清朝并不因此而安宁,反更加紊乱,外患日益加深,如当太平天国将灭时,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咸丰十年、1860年),而订“北京条约”,国家主权丧失殆尽。咸丰帝就因英法联军入北京,逃难至热河而崩。
  咸丰帝崩,同治帝六岁即位,自此遂产生清朝前所未有之太后专政,因咸丰帝后无子,而宠妃那拉氏有一子载淳六岁即帝位,于是遂由皇后(纽祜禄氏后称东太后)与那拉氏(后称西太后)垂帘听政。由于西后权利欲特盛而为人又荒淫泼辣,故政权遂渐入其手。以后西后杀东后、杀子(同治帝,此等史实可参恽毓鼎《崇陵传信录》,恽是当时之起居注官,专为皇帝记日记,故所记事最为可靠)。扑灭戊戌维新运动,及掀起庚子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入北京等事变。此等事变,除西太后对内争权外,也都与鸦片战争后,西力东渐争夺中国之权益有关。(上二段参阅李震著“国父缔造民国的艰难及我们当今应有的认识”载三军《联合月刊》第九卷第八期)
  第二节 太平天国诸重要人物
  (一)冯云山:云山与洪秀全同籍,两人幼年即为知交。为人明大义,识大礼,有谋略,具才能,故尝推为太平军第一人物与无双国士。起义后,以功封南王七千岁副军师。全家留粤,母妻二子全家殉难。早年桂北进军时,死于全州之役,设天假其年,将必可辅佐天王,制裁东王,调和各王,而于帷幄之中,创谋建议,领导大业,以底于成,所谓一身系国运之安危与汉族之盛衰者,庶几近之。
  (二)杨秀清:广西浔州府桂平县紫荆山区内鹏隘山新村人,相传其先代由广东嘉应州迁来。幼丧父母,依伯父长成,在家种山烧炭为业。乃曾玉珍之母舅,故洪、冯早年居曾家时结识之。其人富谋略,有威严,工诈术,具天赋奇才,崛起于草莽之中,而为紫荆一方山民之领袖。秀全、云山在紫荆山时,常往访共商大计。在拜上帝会中,先为地方领袖,渐而取得教权、军权。起义后封东王九千岁。惟其物欲炽,野心大,奸诈百出,卒召内讧以致身死,而肇亡国之源。然吾人纵观太平天国人物,不能许其为天生异人,军事异才,亦旷代枭雄也。
  (三)萧朝贵:广西浔州府武宣县东乡沙田村人,后迁居桂平紫荆鹏隘山间,与杨秀清为邻居。向以打柴烧炭为生,亦仅亚于杨秀清之一方土霸也。妻于起义前逝世,秀全以妹宣娇嫁之,建国后称“帝壻”封西王八千岁,又正军师,作战最为勇猛,身先士卒,阵亡于长沙。
  (四)韦昌辉:原名志正,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初为桂平县署差役,辞差役后,始改名昌辉,以期洗除差役恶名云。年约三十余,身材瘦小,白面高颧,阴柔奸险,韦族为当地大地主,年收租数万担之多。洪、冯革命运动,倾家相助,厥功甚伟,且阖族从军,封为北王六千岁,又副军师。老父源玠,乘轿从征。七年天京内讧后,昌辉被削籍,独源玠生存,仍受荣典云。
  (五)石达开:广西省贵县北山里奇石墟邹帮村人,先代由广东惠州府和平县迁来,亦客家人。身材高大,面黑高颧,年二十余,为洪、杨起义兰谱中兄弟六人中之最幼者。洪、冯在桂平,久闻其才资两富,特亲往说服之,遂加入上帝会,倾家相助,起义后,封翼王五千岁,亲族附义从征者多人。南京内讧后,旋与秀全不和,带数十万大军,离京远征,最后在四川大渡河被围,解至成都遇害。
  (六)秦日昌:以避“昌辉”讳,改名“日纲”。桂平白沙人,年约三十余,身材中等,初为贵县防勇,因事被革,作矿工,忠勇信义,为天王重用。初封天官丞相,到天京后,封顶天侯,继封燕王,内讧之后,坐罪死。
  (七)胡以晃:广西省平南县八峒花洲山人,年约四十,家道小康,曾应童子试,为平南鹏化山区一带山民之领袖,亦一方之富豪土霸者流。起义后,封春官正丞相,到天京后,先封护天侯,继封豫王,没于内讧之役。
  (八)李开芳、林凤祥:开芳避“石达开”讳,改来芳,广西陆川人,年约三十,在金田起义之初,即统兵作战,所向有功,累官至地官正丞相。至天京,封定天侯,率兵北伐,兵败殉国。
  林凤祥广东潮州府揭阳县人,年约三十,金田起义,先封侍卫,累官至天官副丞相,为攻克南京之功者。封靖胡侯,任北伐军副统帅,兵败殉国。
  (九)陈玉成:广西桂平人,自幼随其叔父参加太平军,十九岁即升任检点之职。两眼下有黑斑点,群讥为四眼人,清军称为四眼狗。天京首次解围之役,只身乘小舟冲入镇江城,指挥吴如孝部,内外夹击清军,江苏巡抚吉尔杭阿部,全被歼灭。三河镇之战,湘军精锐十营就歼,均为玉成之杰作。封英王。安庆失守后,为其部属皖北练总苗沛霖诱缚,囚送清营遇害。十九当大敌,二十四封王,殉国时仅二十六岁,诚奇才也。
  (十)李秀成:广西藤县人,家贫帮工种山度日,太平军经过其家乡时,始参加为圣兵,时年二十八岁。在胡以晃军,由兵积功升任军帅,再建功封忠王。封王时,赐改今名秀成(原名以文)。纵横江南诸省,清军畏之甚。太平天国自杨、韦事变后,翼王远离,诸洪(秀全长次两兄仁发、仁达)专横,朝政无章,同时湘军新生力量,日渐强大,其势遂岌岌可危,然颠而复安者七、八年,则秀成之雄才大略与陈玉成之英勇善战,实利赖焉。天京失守后,护幼主出城,失散被俘,遇害前曾写长数万言之供词,为太平军最宝贵之史料。1962年,由世界书局影印成书。即有名之《忠王供辞》是也。
  ……
展开
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目录:
第十八卷  太平天国
第一章  太平天国全般大势   
第一节 金田起义前之国内外大势   
第二节 太平天国诸重要人物   
第三节 太平天国兴亡始末   
第四节 太平天国之军制   
第五节 太平天国之官爵制度与历法   
第六节 太平天国政治经济军事合一制度   
第二章  金田起义至奠都金陵诸战役   
第一节 太平军金田起义前之概况   
第二节 战地概况   
第三节 太平军金田起义及双方战略指导   
第四节 太平军起义前后诸战斗   
第五节 太平军桂北进军诸战斗   
第六节 太平军湘鄂进军诸战斗   
第七节 太平军进攻金陵之战   
第八节 战后之政局   
第九节 申 论   
附图18-763 太平军于金田起义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64 太平军于永安州地区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65 太平军进攻桂林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66 太平军于全州地区作战态势图
附图18-767 太平军向道州北进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68 太平军进攻长沙态势图
附图18-769 太平军进攻武汉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70 太平军进攻金陵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71 太平军定都后天京外围一般态势图
第三章  太平军北伐与西征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地概况与战略指导   
第三节 太平军北伐作战   
第四节 太平军西征作战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8-772 太平军北伐皖豫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73 太平军北伐晋冀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74 太平军之北伐军被歼灭经过图
附图18-775 太平军西征江西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76 太平军西征安徽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77 太平军西征湖南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78 太平军西征武汉作战经过图
第四章  杨韦事变前后天京解围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地概况及战略指导   
第三节 天京首次解围战   
第四节 杨、韦内讧事变   
第五节 天京第二次解围战   
第六节 三河镇歼灭战   
第七节 天京第三次解围战   
第八节 忠王进军上海   
第九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8-779 太平军天京首次解围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80 太平军天京第二次解围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81 三河镇歼灭战经过图
附图18-782 太平军天京第三次解围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83 太平军进攻上海作战经过图
第五章  安庆争夺战及苏浙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地概况及战略指导   
第三节 安庆争夺战   
第四节 苏浙诸战役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18-784 太平军与清军安庆争夺战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85 太平军忠王李秀成进军赣鄂回师苏杭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86 太平军英王陈玉成败走寿州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87 太平军于淞沪苏常地区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88 太平军于浙杭地区作战经过图
第六章  太平天国覆亡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略指导与战地概况   
第三节 石达开离天京远走之作战   
第四节 天京之陷落   
第五节 忠王之殉国   
第六节 幼主被擒及太平军余众之灭亡   
第七节 申 论   
附图18-789 石达开离天京远走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90 清军攻取天京作战经过图
附图18-791 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余众流窜覆亡经过图
主要参考书(资料)目录   
修订版跋一   
修订版跋二   
附录一:本书前版编后志略   
附录二:为“战略”正名释义   
修订委员会人员简介   
索 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