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纵使杨业的方案存在一定的漏洞,和负上较大组织风险,还是要比正面出击为好,起码可以避免或减低战斗风险。由于出击应州只是佯攻,只要将辽军吸引住,不必定求战胜都可以完成任务。那样他的战术手段便有较大弹性——他可以在应州稍战即退,或者高垒深沟,拖延时日。相反,监军王优所提出的计划,则具有较大的战斗风险。他指杨业“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认为“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马邑(朔州)”。这里没有提及云、应二州吏民如何撤退。但且不论云、应事势如何,即使要到达朔州,也还不易。耶律斜轸近在寰州,中途加以邀击的可能性很大。更可虑的是:强敌在前,不战胜无以夺路,也就更没法把朔州吏民接回。换言之,按照王优的方案,撤退吏民的战役任务,必须仰赖一个战术决战的胜利来完成。杨业认为获得这种胜利的机会微乎其微,简直是“必败之势也”。然而都部署潘美却支持王侁,杨业唯有自言“业当先死于敌”,引兵“自石峡路趋朔州”。临行时他请潘美在陈家谷口接应,“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者,无遗类矣”。杨业知道自己的战役方案不被采纳,很可能陷入困境,唯有寄望于战术部署——陈家谷口的步兵、强弩或能扭转败局。
可是宋军的战术运作也比他的想象要糟。首先,他的对手耶律斜轸也作了一套部署。“斜轸闻(杨)继业(即杨业)出兵,令萧挞凛伏兵于路。明旦,继业兵至,斜轸拥众为战势。
……
展开
——陶晋生,亚利桑那大学荣退教授、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经略幽燕》是一本强调科际整合的战争史著作,将战略文化的理论引进军事史的研究,用大战略、战略、战术等新概念重新评估宋辽战争中的各场战役,从而解释北宋经略幽燕演成军事灾难的原因。传统学者惯用“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或“先南后北”等政策来解释北宋的积弱和对外战争的失败,显然有其局限性。本书所显示的见解,往往能够打破这种局限,言人所未言。
——罗球庆,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