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认清,在现代全球体系中若按传统以文明的优势来诠释中国的内涵,不切实际,也不具意义;因为在价值多元的今日世界中,无宁更须着重于自身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与特色,才能突显“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定位。传统中国之为天命所在,为执政中心的含义,今日不难在意义上转化为:具有民意基础的政权存在盼合理性与正当性——毕竟在西周之初,周人即以“民命”重新解释商人的“天命”思想,开出了两千年中国的民本政治观;由民本进一步走向民主,应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合理一环。此外,传统中国在天下结构中作为中央之国的含义,应转化为:自觉并维持“中国”在现代世界体系中乃为一主体而非附庸的地位。
3.强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民族意识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凝聚力是指民族主体以他独特的山河风貌、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卓越的成就使民族成员产生的依恋情及亲和力。民族意识就是一种民族认同感和对本民族命运前途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精神,它是一个民族心理素质最集中的反映和表现。它是在民族共同地域、共同生活及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的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
就内容而言,民族意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该民族共同体成员对自己的民族归属的共识,并由此产生对养育自己的祖先和乡土的依恋,对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及民族自尊心。二是在民族交往中,意识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关切本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以及为维护本民族整体利益而应负的责任。三是在民族长期发展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政治文化思想、民族性格、传统道德观念的升华,是维系和支撑着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魂。文化上的认同是民族自认性一致的根基,它包括思想观念、哲学理论、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典章文物、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及科技教育等,甚至衣食住行也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儒学为主,兼容并蓄,融合其他多种学说而形成的,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和。
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国人之所以具有恋土归根的本根意识、华夏族类的共同信念、内聚凝合的情感心理,皆因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在起作用。例如,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台湾赫赫有名的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长滨文化,新时代早期的大岔坑文化,新时代晚期或金石并用期的圆山文化与风鼻头文化,据考证,无不笼罩在祖国中华文化灿烂光环之中。海峡两岸实际存在的语言、民俗、血统、信仰的共同性与渊源性(这是比社会政治制度更为深层的东西),构成了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