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表2-2中黑龙江省内驻军中的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生人数本身也颇具代表性。
诚如所知,按照奉、吉、黑三省的经济发展情形,清末确定了奉、吉、黑三省公用合办事业出资比例为“五三二”的原则。不仅讲武堂的经费是按照“五三二”原则分别由奉、吉、黑三省承担,而且讲武堂的学员入学定额也系按照“五三二”比例分别由三省进行学员推荐。这样,在讲武堂的学员中,来自黑龙江省内新军和巡防队的军官学员在人数上应该不是太多。我们按照清末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七期1100名毕业生的总额进行推测。其中,来自奉天省内各地驻军的讲武堂毕业生七期总人数应该为550名左右,来自吉林省内各地驻军的讲武堂学员应该在330名左右,而来自黑龙江省内各地驻军的军官和兵士毕业生七期总数应该在220名前后。
按照最为简单的计算方式,20名毕业生在总数为220名的毕业生中,只占1/11。但是我们筹办讲武堂时的历史背景等综合考量的话,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生在1913年黑龙江省驻军军官内所占比例并不小。
清末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不久,适逢1911年辛亥革命的发生。在这样改朝换代的历史大变革中,地处边陲的黑龙江也避免不了政局动荡和驻军调动频繁,由此导致军队内人事的大幅变动。一些军官离职离队,转职服务于各地警察署、民政机关或“经商下海”等的比例应该不小。另外,在时代的大变革中,中国“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意识也可能使得许多军官萌生去意,离职归乡。这样,出于上述背景,至1913年底,黑龙江省驻军内尚有20名左右的原清末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生,可以说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小。换言之,除了清末至民国期间发生的政权变更等因素造就了毕业生个人的去就以及由此而成就了个人的迅速升迁外,应该说这些毕业生的大部分在回到原部队后,系凭借在讲武堂所学到的近代军事知识,受到上司的重视,并迅速成为黑龙江省内驻军中的骨干。
除了上述黑龙江省驻军中的讲武堂毕业生外,像在1920年前后活跃在东北保安司令部等东北军政机构中的军人也有许多系清讲武堂毕业生。如东北驻军第17旅51团团长关海亭为讲武堂首期毕业生,而骑兵第4旅17团团长张殿九、第29师炮兵1团团长吴泰来则为讲武堂第二科第三期毕业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