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检察权转型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53240
  • 作      者:
    王玄玮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玄玮,1975年生,云南洱源人,白族。现为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检察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云南大学法学学士(1995)、法学硕士(1998),香港大学普通法硕士(2007),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2008级)。曾在《读书》、《政治与法律》、《人民检察》、《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第三届全国民事行政检察理论研讨会二等奖、2009年度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被清华大学授予第十五届研究生十大“学术新秀”提名奖。主要研究方向:宪法学、港澳基本法、检察理论与检察制度。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检察权转型问题研究》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集中探讨了“中国检察权应当从诉讼型向宪政型转变”这一命题,观点富有冲击力。《中国检察权转型问题研究》以检察权为切入点,对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和宪政职能进行研究,对我国检察权的“转型”和检察制度未来发展提出独到建议.并据此探索中国宪法语境下的国家权力分工和制约模式,对中国的宪政发展道路描绘一种可能的“图景”。本书选题新颖。思路清晰,观点鲜明,研究成果对我国检察制度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三、研究方法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笔者分别或综合运用了以下五种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方法。当代中国检察制度的历史渊源体现为一种“混合”样式。一方面,在中国检察制度近、现代化的过程中,欧洲大陆检察制度模式和前苏联检察制度模式曾经先后对我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又始终深受我国历史悠久的御史制度和监督法律文化的影响。要探究中国检察权的发展方向,必须梳理检察权的历史流变过程。
  2.比较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是在中国宪政体制背景下展开的,我国检察制度与宪政体制密不可分。无论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还是中国独特的检察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都独树一帜。为了揭示中国检察制度与域外检察制度的区别,避免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误读”,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不过,本文所探讨的是中国本土的法治问题,参考文献基本上以国内检察理论和检察制度的研究成果为主,域外检察制度的研究成果只能提供有限的参考借鉴。
  3,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以处理规范性角度下的法规范为主要任务”,探究的是“由关于现行法之陈述所构成的体系”之“规范科学”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检察权的法律规范已经形成以宪法相关规定为统领、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为主体、以三大诉讼法有关规定为重要发展、以其他法律法规为补充的规范体系。研究我国检察权的发展完善,首先必须对上述规范体系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探究相关规定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从而对我国检察权的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因此,规范分析方法是本文采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4.实证分析方法。要探求我国检察权的实然状况,必须对检察权的运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与域外检察权相比,我国检察权的构成谱系比较广泛。在检察机关若干法定职权中,不同职权的运用情况有所不同。有的职权运用构成检察机关实际运作中的“主业”,有的职权开展则相对不足,还有少数职权虽然有规定但未实际运用。基于这些原因,只进行规范分析并不能揭示我国检察权的实际运行状况,实证分析方法成为本文研究的另一重要方法。
  5.案例研究方法。理论是灰色的,但实践之树常青。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些重大进步,有时就是被一个个引起社会关注的法治事件所推动。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生动的实际案例,胜过千百场理论研讨会。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也注意引证了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典型公法事例及案例,希望通过现实存在的法治需求来彰显制度转型的必要性。
  在研究范式(Paradigm)上,本书综合运用了“法律一制度”和“行为一过程”两种范式。“法律一制度”范式关注事物的应然状态、哲理思考和正式规则建构,但容易忽视问题的语境化回答和非正式规则的意义。而“行为一过程”范式强调事物的实然状态、语境化研究,注重经验分析,可以弥补“法律一制度”范式的不足。本书以“法律一制度”研究范式为主,但注重这两种研究范式的共同运用,希望达到追求“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
  ……
展开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中国检察权的历史流变
一、中国检察制度的古代渊源
(一)御史制度的发展演变
(二)御史制度的权力运行特征
(三)御史制度与中国检察制度的关系
二、现代检察权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
(一)清末司法改革中的检察权
(二)民国时期检察权的发展演变
(三)新民主主义政权中的检察权
三、新中国检察权的发展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检察权
(二)检察制度的波折和中断
(三)恢复重建之后的检察权
第二章  中国检察权的构成状况
一、现行检察职权立法状况考察
(一)宪法性法律规定的职权
(二)诉讼法律规定的职权
(三)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中规定的职权
二、检察机关职权的分类
(一)按职权范围划分
(二)按职权内容划分
(三)按职权构造划分
(四)按职权功能划分
三、检察机关当前主要业务梳理
(一)诉讼业务
(二)监督业务
第三章  中国检察权的性质界定
一、中国检察权与域外检察权比较
(一)与大陆法系国家(地区)检察权比较
(二)与普通法系国家(地区)检察权比较
(三)与原社会主义法系国家检察权比较
二、中国检察权性质的争议状况评析
(一)行政权说
(二)司法权说
(三)双重属性说
(四)法律监督权说
三、中国检察权的性质是法律监督权
(一)符合宪法法律明确定位
(二)符合权力分工制约原理
(三)符合检察机关职能状况
(四)符合中华法系历史传承
四、检察权“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评析
(一)职权本位“一元”:以“法律监督”为统领
(二)职权行使“二元”:诉讼职权与诉讼监督职权适当分离
第四章  中国检察权的政治生态
一、检察权对公民权利的可能损害最小
(一)检察权行使的社会影响范围最小
(二)检察权基本上是程序性的权力
(三)检察权的锋芒所指主要是公权力
二、检察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最弱小的一极
(一)检察权在历史上的命运最为坎坷
(二)检察权在理论上受到的质疑最多
(三)检察权在实践中受到的制约最多
(四)检察权掌握的常态社会资源最少
三、对检察权的两个质问的回应
(一)检察官:“法官之上的法官”?
(二)“谁来监督监督者”?
第五章  中国检察权的转型设想
一、我国检察权运行状况分析
(一)诉讼职权运用占据业务绝对主流
(二)监督职权以进行诉讼监督为主
(三)诉讼监督仍在不断强化之中
二、诉讼型检察权运行模式之检讨
(一)导致法律监督职能残缺不全
(二)导致检察机关宪政地位动摇
(三)导致检法“两院”冲突加剧
三、诉讼型检察权的成因分析
(一)法律监督实践基础薄弱
(二)拴察理论研究积淀不足
(三)法律监督立法尚不健全
(四)西方检察体制观念冲击
四、转型:从诉讼型检察权到宪政型检察权
第六章  中国检察权的转型原理
一、检察权对立法权的监督
(一)西方立法监督理论回顾
(二)对地方立法合宪性、合法性监督的参与
(三)对法律合宪性监督的参与
(四)对“立法腐败”的预防和制约
二、检察权对行政权的监督
(一)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二)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三、检察权对审判权的监督
(一)对审判活动的监督
(二)对执行活动的监督
(三)对司法解释的监督
四、检察权对宪法实施的维护
(一)维护宪法实施的历史回顾
(二)维护宪法实施的必要性
(三)维护宪法实施的可行性
五、宪政型检察权:国家权力“平衡器”
第七章  中国检察权的转型路径
一、重构一般监督权
(一)不再使用“一般监督”这一术语
(二)取消“一般监督权”中不合理的内容
(三)对原“一般监督权”进行改造
二、完善检察建议权
(一)完善检察建议的立法
(二)明确检察建议的效力
(三)加强检察建议的运用
三、创设行政公诉权
(一)增加行政公诉的制度设置
(二)明确行政公诉的诉讼范围
(三)设定行政公诉的基本程序
第八章  中国检察权的转型立法
一、《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完善的现实基础
(一)《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完善的必要性
(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完善的时机
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结构体系的修改完善
(一)检察院组织法结构体系的简要比较
(二)我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结构体系的调整
三、《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完善的重点
(一)调整检察机关工作任务
(二)明确检察机关职权范围
(三)完善检察机关监督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修改建议稿
附录一:俄罗斯联邦检察院组织法
附录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
检察院组织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