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针对此类事件传播中网络媒介的重要作用,事件爆发后可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手段与民众互动,向民众解释政府的行为,以期获得更多的谅解。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微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向政府提供民众的网络舆情动态,还可以有效地传达政府的声音,运用好网络微博平台,将对控制此类群体性事件大有裨益。
此外,有效的预防手段是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因为“晚否定不如早否定”。政府在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进行审批时,就可引入评价机制,并在环保项目启动前聘请专业的舆情监测机构对民情进行评估,汇总分析民意倾向,争取做到先知民意、再聚民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此类舆情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征地强拆类群体性事件
近年来,因征地强拆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2011年9月21日、11月21日,广东省汕尾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村民,因土地问题、基层选举和财务问题等先后两次组织集体性上访,并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2012年7月31日,江苏省南京市新伊汽配城遭强拆引起公愤,2000多名商户为维权堵路抗议,并与警方发生冲突。我们不难发现,征地强拆引发的地方冲突俨然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对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可能意味着失去生存的根基和依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专家称,目前土地问题已占全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已成为继农业税取消后,影响农村稳定和地方发展的首要焦点问题。然而,征地拆迁还不仅限于农村,城市中心区的旧城改造、郊区的城乡结合部等都屡屡涉及征地拆迁问题。在征地强拆类群体性事件中,导火索往往是被征拆土地背后的利益分配不能令拆迁户满意。经济利益的诉求成为这类群体性事件最直接的诱因,这其中涉及基层干部利用职权在征地拆迁时中饱私囊而罔顾百姓利益,类似违法违纪行为极易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综观2012年发生的征地强拆类群体性事件,它们都存在着一段较长的酝酿期。民众会通过各种渠道多次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但这些诉求一次次被忽视或者被无限拖延,导致群体性事件最终爆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