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br /><br />第一章 公益诉讼<br /><br />一、关于民事公益诉讼的定义及适用范围<br /><br />二、关于起诉主体<br /><br />三、关于管辖问题<br /><br />四、关于立案条件<br /><br />五、关于合并审理<br /><br />六、关于公益诉讼中的保全<br /><br />七、关于举证责任<br /><br />八、关于原告的诉讼请求<br /><br />九、关于原告诉讼权利的行使<br /><br />十、关于诉讼费用<br /><br />结语<br /><br />第二章 第三人撤销之诉<br /><br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功能定位<br /><br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构建<br /><br />三、与其他诉讼程序的衔接与竞合<br /><br />结语<br /><br />第三章 关于电子数据的规定<br /><br />一、关于电子数据的定义和主要形式<br /><br />二、关于电子数据的认定<br /><br />三、关于电子数据真实性的认定<br /><br />结语<br /><br />第四章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几个问题<br /><br />一、关于对《证据规定》的总体把握<br /><br />二、关于证明责任分配<br /><br />三、关于证据的调查收集与证据保全<br /><br />四、关于举证期限的确定和延长<br /><br />五、关于逾期提供证据<br /><br />结语<br /><br />第五章 关于鉴定<br /><br />一、关于鉴定费用预交主体<br /><br />二、关于人民法院依职权启动鉴定程序的条件及程序<br /><br />三、关于鉴定人出庭作证<br /><br />结语<br /><br />第六章 专家辅助人制度<br /><br />一、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历史沿革<br /><br />二、我国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br /><br />三、专家辅助人参与诉讼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br /><br />第七章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br /><br />一、关于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br /><br />二、关于证人出庭之外的其他作证方式<br /><br />三、关于作证费用的补偿范围及标准<br /><br />四、证人作证费用的请求对象、方式及时间<br /><br />五、关于作证费用的垫付与支付<br /><br />结语<br /><br />第八章 送达制度<br /><br />一、关于送达方式的选择<br /><br />二、留置送达<br /><br />三、电子送达<br /><br />结语<br /><br />第九章 行为保全<br /><br />一、行为保全制度的历史与发展<br /><br />二、新《民事诉讼法》行为保全条文理解<br /><br />三、审判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br /><br />第十章 恶意诉讼<br /><br />一、恶意诉讼的立法背景<br /><br />二、恶意诉讼的定义<br /><br />三、恶意诉讼的特征<br /><br />四、恶意诉讼案件的特点<br /><br />五、恶意诉讼案件当事人的主要表现<br /><br />六、恶意诉讼的防范措施<br /><br />七、恶意诉讼的审查程序<br /><br />八、恶意诉讼的审查机构<br /><br />九、恶意诉讼的处罚<br /><br />十、恶意诉讼的救济<br /><br />十一、恶意诉讼信息沟通机制<br /><br />结语<br /><br />第十一章 小额诉讼<br /><br />一、小额诉讼程序的含义<br /><br />二、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br /><br />三、小额的确定标准<br /><br />四、小额诉讼案件的立案编号<br /><br />五、小额诉讼程序的释明以及当事人对小额诉讼的异议<br /><br />六、当事人的答辩期和举证期<br /><br />七、小额诉讼案件的审理<br /><br />八、小额诉讼程序的转化<br /><br />九、裁判文书的简化<br /><br />十、小额诉讼程序的送达和传唤<br /><br />十一、小额诉讼案件的调解<br /><br />十二、小额诉讼案件的诉讼费<br /><br />十三、小额诉讼案件申请再审<br /><br />十四、小额诉讼程序中驳同起诉的裁定应允许当事人上诉<br /><br />结语<br /><br />第十二章 二审程序中的审理方式和裁判<br /><br />一、二审审理的方式<br /><br />二、应当开庭审理的情形<br /><br />三、可以不开庭审理的情形<br /><br />四、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处理原则<br /><br />五、应当发回重审的情形<br /><br />结语<br /><br />第十三章 新《民事诉讼法》在二审裁判文书中的法律适用<br /><br />一、对二审认定事实的把握<br /><br />二、对二审判决理由的把握<br /><br />三、对二审处理结果的把握<br /><br />四、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br /><br />结语<br /><br />第十四章 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br /><br />一、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的前提和具体情形<br /><br />二、申请司法确认的主体、期限、方式<br /><br />三、申请司法确认调解胁议应当提交的材料<br /><br />四、司法确认案件的管辖法院、立案、受理<br /><br />五、当事人同时提起诉讼和申请司法确认的处理<br /><br />六、司法确认案件的审判组织<br /><br />七、司法确认案件的审理期限<br /><br />八、申请司法确认案件的审查方式<br /><br />几、司法确认案件的审查内容及处理<br /><br />十、司法确认案件的裁定处理方式和法律后果<br /><br />十一、确认裁定错误的救济途径<br /><br />十二、当事人依据《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二条直接向人民法院<br /><br />提起诉讼的处理<br /><br />结语<br /><br />第十五章 担保物权的实现<br /><br />一、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申请主体<br /><br />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申请的提出<br /><br />三、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本质属性<br /><br />四、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受理、送达及审理部门<br /><br />五、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审查内容“<br /><br />六、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审理组织、审限及审查方式<br /><br />七、裁定的效力和执行<br /><br />八、实现担保物权案件的收费<br /><br />结语<br /><br />第十六章 关于在民事审判中规范法官释明权行使的几个问题<br /><br />一、当前民事法官行使释明权存在的问题<br /><br />二、释明权的边界界定及功能分析<br /><br />三、法官行使释明权的规范建议<br /><br />第十七章 新制度配套法律文书样式(试行)<br /><br />一、小额诉讼程序文书样式<br /><br />二、确认调解胁议案件文书样式<br /><br />三、实现担保物权案件诉讼文书样式<br /><br />四、督促程序诉讼文书样式<br /><br />五、第三人撤销之诉文书样式<br /><br />六、行为保全文书样式<br /><br />七、其他<br /><br />附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br /><br />附件二:新修改民诉法带来的重大影响及司法应对<br /><br />附件三: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实施修改后《民事诉讼法》<br /><br />向有关部门的报告<br /><br />附件四:张金明副院长在全省法院贯彻落实新修改民事诉讼法<br /><br />视频会议上的讲话<br /><br />李世成副院长在全省法院贯彻落实新修改民事诉讼法<br /><br />视频会议上的讲话<br /><br />谢商华副院长在全省法院贯彻落实新修改民事诉讼法<br /><br />视频会议上的讲话<br /><br />附件五:新《民事诉讼法》贯彻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br /><br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