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裁判形成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44002
  • 作      者:
    张雪纯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雪纯,男,法学博士,社会心理学博士后,中国法制出版社总编辑助理。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制度、司法制度等。在《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浙江社会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沦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刑事裁判是社会人的行动和思维的产物。刑事裁判的形成是一个受到逻辑、心理、制度等多重因素影响的过程。《刑事裁判形成机制研究》广泛借助了规范理论、逻辑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论证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多重视角对刑事裁判的实际过程作了综合的、动态的分析。在作为人的行动的裁判形成中,规范与事实的因素可以区分,但不是彼此隔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和影响的复杂机制。只有跨学科的“多声部”研究方法,才有可能透视这一复杂机制,加深共同体成员对现实的理解,实现其对规范的诉求。
展开
精彩书摘
  (1)奖惩压力
  一般而言,惩罚机制给人的内心判断造成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人们为了避免受到惩罚,在作出与此相关的判断时就会不自觉地选择惩罚可能性最小或者可能的惩罚力度最轻的方案。例如,如果法律规定错放罪犯的裁判者将受到严惩,那么裁判者在案情不太明朗的案件中肯定会倾向于判被告人有罪,即其有罪判决的内心标准相比没有受到这种严惩规则威胁时要低;相反,如果法律规定冤枉无辜的裁判者将受到严惩,那么其有罪判决的内心标准肯定比没有受到这种严惩规则威胁时要高。但是,对于将奖励机制也视为一种压力的看法可能有些费解。事实上,惩罚是一种负面激励机制,而奖励则是一种正面激励机制。惩罚使人产生对预期不利结果的恐惧,而奖励则是使人产生对预期美好结果的渴望。这种对美好结果的渴望实际是一种诱惑,相对于正常情况而言,这种诱惑就是一种压力。只不过它是一种正向的压力而已。例如,如果法律规定一年内没有发生冤枉无辜的裁判者就能获得10万元的奖金,那么裁判者为了能得到这笔奖金在具体的案件裁判时就会提高有罪裁判的内心标准(相比于没有这10万元的诱惑而言)。现实中的问题可能没有假设的例子那么简单,往往是惩罚与奖励并存。例如,正确惩罚犯罪受到奖励,而冤枉无辜则要受到惩罚,或者是放纵犯罪和冤枉无辜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等。这时候裁判者就会进行奖励与惩罚之间的利益权衡(此处假设裁判者都是“理性人”,同时利益也不限于经济利益,道德等因素已在考虑之内)。如果认为正确惩罚犯罪受到的奖励很小,而冤枉无辜可能受到的惩罚很严厉,那么裁判者就会提高有罪判决的内心标准,即使这样会明显增加放纵犯罪的可能性。同样,如果是放纵犯罪和冤枉无辜都要受到惩罚,而放纵犯罪的惩罚力度比冤枉无辜的强,那么裁判者就会追求避免放纵犯罪,相应的有罪标准就会降低,以使更多案件中的被告受到惩罚,反之,如果冤枉无辜受到的惩罚力度比放纵犯罪的强,那么裁判者的有罪标准就会提高。如果正确惩罚犯罪受到奖励,而放纵犯罪与冤枉无辜都要受到惩罚,那么内心标准的变化就要看裁判者如何权衡这些奖励与惩罚之间的关系。此外,惩罚的及时性也是权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刑事裁判的形成:规则还是法官决定?
第一节 刑事裁判的含义和形成
第二节 规则决定论与法官决定论

第二章 刑事裁判形成的逻辑规则——司法三段论
第一节 司法三段论的兴起
第二节 司法三段论的功能
第三节 司法三段论的限度
第四节 司法三段论的改善

第三章 刑事裁判形成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规范与事实的互解
第二节 裁判者内心的判断标准
第三节 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

第四章 刑事裁判形成的制度因素
第一节 起诉制度与裁判形成
第二节 庭审制度与裁判形成
第三节 评议表决制度与裁判形成
第四节 上诉制度与裁判形成

第五章 刑事裁判的有效证立
第一节 裁判证立的理由
第二节 裁判证立的方式
第三节 裁判有效证立的标准——可接受性及其问题

第六章 刑事裁判形成的中国式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