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冲破旧秩序:中国对帝国主义国际体系的反应(1912-1922):China's response to international imperialism, 1912-1922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2952
  • 作      者:
    马建标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建标,1979年生,安徽省利辛县人。2008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回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担任讲师。代表论文:《谣言与外交:华盛顿会议前“鲁案直接交涉”初探》(《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民族主义旗号下的多方政争:华盛顿会议期间的国民外交运动》(《历史研究》2012年第5期)、《学生与国家:五四学生的集体认同及政治转向》(《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等。出版译著《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上海三联书店,2008)。
展开
内容介绍
  1912年到1922年,是帝国主义国际体系走向崩溃的关键十年,也是中国在政治、外交、社会、思想等领域发生巨大裂变的十年。1919年五四运动、1920年反对中日直接交涉运动、1921年国民外交运动都是中国人勇于对帝国主义外交说“不”的民族自决运动。这一时期的民族运动有两个趋向:一是促使国内政治斗争的意识形态化:二是把帝国主义外交的“罪恶”与残暴的军阀统治捆绑在一起,作为一个“旧秩序”整体一并摧毁。
展开
精彩书摘
  以政府与报界的关系而论,许多报馆为了躲避军阀政府的压迫,一般都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关系网寻求一位有政治势力官员作为报馆的政治保护人。①同样,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期间,余日章和蒋梦麟之所以能够当选为国民外交代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他们所拥有的欧美同学会、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江苏省教育会等重要关系网络的支持。在华盛顿会议开幕前的反直接交涉运动中,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颜惠庆能够顺利地辟谣,与他和学界领袖蔡元培和舆论界领袖梁启超有比较良好的私人沟通渠道有密切关联。
  然而,1920年代以后,传统关系网络虽然在北京政府与城市社会精英团体之间的互动与权力制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以列宁主义为思想武装的现代政党(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凭借它们的强大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严格的政党体系,取代了传统关系网络在社会资源整合中的独占地位。传统关系网之所以会被现代政党所取代,有其内在的原因。这是因为传统网络在组织方式、行动理论和政治斗争等方面太原始化,因此它无法完成近代中国国家建构所赋予的艰巨使命。
  以现代政党为单位的新的社会动员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了北京政府与城市社会精英团体之间原本依靠传统关系网络所维系的互动关系机制。换句话说,1920年代以后,北京政府的瓦解很大程度上不在于该政府比1910年代的历届政府更无能,更腐败、而在于1920年代的北京政府失去了控制社会资源(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源)的传统关系网络整合优势。正是由于现代政党在1920年代的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
第二章 中国对欧战的反应
第三章 民族主义的新力量
第四章 民族精英对主权的关注
第五章 民族运动的两面性
第六章 国际共管阴影下的挤兑风潮
第七章 走向世界的新国民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