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17090
  • 作      者:
    牛军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收集并利用人量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解密的第一手历史档案,通过对一系列重要案例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冷战背景下中国制定外交战略和处理中美苏关系、应对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和台湾海峡危机等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决策机制、指导思想及其长远影响,对认识和总结中国外交决策的历史经验有蘑要的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牛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美国对外政策等领域的研究。曾应邀在美欧日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等做访问学者、高级研究员或兼职教授。出版中、英、日等文字专著多部。代表作《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该书英文版由美国Eastern Bridge出版公司2005年出版。专著《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获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中、英、韩、日等文字的论文多篇,获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教学奖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冷战国际史研究文库: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收集了作者从1990年代中期到现在发表的20篇与冷战有关的论文,是作者研究冷战与中国外交之关系的部分学术成果,当然也是作者自认为比较有心得、价值的部分。在编选本文集时,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论文,而是将它们分成为“冷战与中国外交”、“中苏关系”、“抗美援朝决策”、“地区问题”、“中美关系”等5个专题,每个专题约3-4篇论文。做这样的分类主要是为了便于读者在阅读时能更容易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关的内容。现在回过头来看,作者在不同时间针对冷战与中国外交之关系的不同问题撰写的论文,其内容主要还是围绕着几个重大事件的,有这样的机会将它们分类组合一下,还可以大致看出各组中的论文的内在联系。这种编选方式也的确反映了本人这些年来研究时的主要关注和研究视角,特别是对冷战时期中国重大外交决策的关注。作者一直相信,做大致分类的案例分析对于最终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研究架构和分析模式是不可缺少的工作,这也是作者现在坚持做案例研究的目的和动力之一。
  《冷战国际史研究文库: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的最后一篇《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之经线》是比较宏观地梳理和论述建国60年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架构,时间上有些超出了冷战史的范围。不过,这篇论文涵盖的60年中,有40年属于冷战时期,而且它的很多内容都是论述有关冷战时期的问题或与冷战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篇论文可以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背景,有利于深化对40年冷战时期中国外交中一些重要事件的理解。所以收录在文集末篇权作为结束语。
展开
精彩书摘
  任何机会都是相对于某种条件而言的。肯定国共存在过达成协议、避免内战的机会,是相对于当时内外形势而言的,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哪些条件变化导致中国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内战对美苏东亚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美苏国共关系的框架下探讨这个问题,其核心就是探讨中国内战与美苏冷战的关系,以及国共两党如何在追求各自的目标时利用美苏政策的调整。
  雅尔塔秘密协议和中苏同盟条约基本上是在战争时期签订的,当时取得战争胜利是压倒一切的,因此那些国际协议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必定要受到军事考虑的影响。美苏领导人也非常清楚,为打赢战争做出的许多临时安排很可能产生重大的政治后果。所以他们选择的解决办法通常都是权衡战时和战后双重需要的结果。具体到东亚和中国,美苏分别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各种复杂的考虑交织在一起,而它们选择的解决办法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所谓“蒋之下的和平”作为一种政治安排,其背景是美苏对各自战略利益的盘算和协调,即双方承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在此前提下苏联承认美国在战后中国政治中居主导地位,美国承认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享有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优越权益。换句话说,美苏解决国共问题的办法是基于对各自战略利益的考虑。一旦它们对各自获得的战略利益不满足,或认为对方超越了界限,双方关系必定出现动荡,并冲击为解决国共争端做出的安排。
  另一方面,美苏在考虑各自的对华政策时,的确对中国内部问题给予相当严重的关注,但这并不是因为国共争端本身对它们有什么特别重大的意义。它们的着眼点是避免因国共斗争导致它们之间的军事冲突,并争取在既定的格局中尽可能地限制对方。换句话说,如果美苏认为没有必要和没有可能因为国共争端而导致它们之间的战争,以及不至于因对方利益扩展而严重损害自己的基本利益,其实它们并不会对国共争端给予特别的关注。
  美苏的战略考虑和它们之间形成的既相互限制又相互妥协的复杂关系,比较典型地反映在1946年初中国同时进行的两场谈判,即有美国参与调处的国共谈判和中苏关于东北经济问题的谈判。两场谈判的背后是东北苏军和华北美军事实上形成的军事对峙。
  抗战结束后,美军陆续在中国登陆,最多时数量达11万之众,其中大部分驻扎于华北。美军声称驻扎华北的理由是解除那里日军的武装和安排遣返,实际上他们也是在阻止中共受降,帮助国民政府争夺和控制交通要道,后来还帮助国民党军队向东北运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美军甚至不惜利用投降的日军协助保护交通线。美军扮演的角色不仅加剧了中国内战的气氛,而且华北美军不断与中共军队发生军事冲突。11月中旬魏德迈向华盛顿发回相当悲观的报告,声称如果美国帮助蒋介石统一全中国,就必须大批增加军队,并冒介入中国内战、同苏联发生战争的危险。否则除非与苏联和中共达成协议,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华北。
  ……
展开
目录
代序:冷战国际史研究:世界与中国
一、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学术特征
二、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冷战国际史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前言

冷战与中国外交
解放战争时期的美苏国共关系——东亚冷战的前奏
一、“蒋(介石)之下的和平”:机会是否存在
二、内战与冷战
三、革命中的新格局
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一、“一边倒”与新中国外交的革命性
二、三大决策与新中国外交的内在矛盾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含义
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
一、50年代后期中国对外关系动荡的缘起
二、1960年开始的对外政策调整及其原因
三、1962年的对外政策向左转
“告别冷战”:中国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涵义

中苏关系
论中苏同盟的起源
毛泽东的“危机意识”与中苏同盟破裂的缘起(1957-1959)
一、“原子弹”——危机与裂痕之一
二、“美苏缓和”——危机与裂痕之二
三、“大跃进”——危机与裂痕之三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一、中苏关系破裂后的中国外交战略
二、中苏边界军事冲突与中国的反应
三、中苏边界冲突与中国对美政策的转变
1980年代中苏关系研究
一、中苏关系的研究框架
一“正常化”问题的缘起及涵义
三、“三大障碍”的提出及其影响
四、解决印支问题与“正常化”

抗美援朝决策
朝鲜战争中中美决策比较研究——抗美援朝决策研究之一
一、美国决定军事干涉与中国决定抗美援朝
二、越过三八线决策
三、“停战谈判”决策
……
地区问题
中美关系

代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