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治文化论:一个法治话语的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50797
  • 作      者:
    宋春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法治文化不是哪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首先由生活和社会发展实践所提示,井经过许多人以各种方式不约而同的论述,才成为一个传递时代声音的理念。
展开
作者简介
  宋春香,女,1975年出生,黑龙江省龙江县人,先后在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8年9月-2010年9月在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现工作于中国政法大学。曾参编著作1部,公开出版《高校对话型全员德育新体系研究》《他者文化语境中的狂欢理论》《巴赫金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个人专著3部,发表相关理论文章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法治文化论:一个法治话语的视角》是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从法治话语入手来研究法治文化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将法治话语置于整个法治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从中国法治话语的现状出发,从法治与话语、法治话语的科学内涵、法治话语非法制化现象的实证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法治文化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法治与话语的关系
  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内容是话语表现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建设中的应然总体样态与形成条件、存在特征及实践现状,概言之,就是研究法治与话语的关系问题。从学理的常规逻辑上讲,法治与话语的关系问题理应是哲学家、法学家和语言学家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由于学术立场的迥异,不同的思想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法学中的语言学转向确定了法治与话语的学理关系,法治文明与话语文明的并存现象确定了法治与话语的文化关系。无论是对法治与话语的术语梳理,还是对人类文化史的整体钩沉,法治与话语的关系密不可分,共生共存,互相促进,成为文明社会法治文化生成中一个重要的推进因素。
  一、学理关系:法学中的语言学转向
  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尽管有着两大主潮与两个转向的理论界定,但是众家学说观点又有一个不可小视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对语言不同程度的关注。由于传统的精神哲学和意识哲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存在问题,有时还会带来理论思考的诸多困惑与迷茫。由此,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将此困惑的来源归咎于语言运用的混乱。赛拉(Cela)则直接把哲学的关注点引向了语言,认为“人类的话语是哲学的一个合适主题”.挪威哲学家弗洛·伊斯塔(FloraIshtar)把语言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来建构。因此,现代哲学中的语言哲学和语言学,一方面把语言视为与实在密切相关的创造性或构成性因素,另一方面又把这种研究作为现代哲学的永恒课题这些论述无疑肯定了语言在哲学中具有的本体论的优越地位,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语言是人的精神家园。在克罗齐(Croce)的表现主义哲学中,语言是“历史诞生的前提”。在巴尔特的文化哲学中,语言是“人性的前提”。在卡西尔的符号哲学中,“人不仅生活在更为宽广的实在之中,而且可以说,他还生活在新的实在之维中”,就是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而语言同神话、艺术和宗教一样,都是“织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在列维·斯特劳斯那里,语言具有一种先验性,是一种“意识和意志之外的”存在,是“一种非反思的整体整合化过程”,是“一种自有其根据的人类理性”如上林林总总的各家论说把语言推向了哲学研究的前台。讨论法学中的语言学转向问题,首先要从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问题谈起。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就研究重心的转换而言存在着两个转向,第一个转向是“非理性转向”,第二个转向是“语言学转向”。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转向”主要侧重于对人本质中存在的非理性内容的关注,具体表现为人本主义哲学的出现。在古希腊就有“人是理性动物”的论说,以笛卡尔(Descartes)、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思想家更是将此论说发展推进,理性主义哲学统领了西方哲学两个多世纪。
  ……
展开
目录
自序 话语狂欢的迷茫与思索
导论 问题与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目的
四、理论价值
五、实践意义

第一章 法治与话语
第一节 话语内涵的多维释义
一、语言学层面的话语
二、语言哲学层面的话语
第二节 法治与话语的关系
一、学理关系:法学中的语言学转向
二、文化关系:法治文明与话语文明
三、话语关系:法治是一种公共话语

第二章 法治话语的币斗学内涵
第一节 法治话语的概念释义
一、法治话语与法律语言
二、法治话语与法治语言
三、法治话语与法治思维
四、法治话语与法治精神
五、法治话语与法治理想
六、法治话语与非法治话语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 法治话语的生成条件
一、法治话语生成的经济条件:市场经济的形成
二、法治话语生成的政治条件:法治国家的形成
三、法治话语生成的文化条件:法治文化的形成
第三节 法治话语的主体类型
一、精英话语
二、官方话语
三、法律人话语
四、大众话语
第四节 法治话语的影响作用
一、法治话语的正迁移影响
二、非法治话语的负迁移影响

第三章 “法治话语”非法治化现象的实证分析——以中国当代法治话语形态为例
第一节 “法治话语”非法治化现象举要
一、淡化民主意识的独白式话语
二、流露人治色彩的官僚式话语
三、充满极左思想的恐吓式话语
四、行政干预司法的特权式话语
第二节 “法治话语”非法治化现象原因剖析
一、原因之一:法治信仰的淡漠
二、原因之二:人治传统的影响
三、原因之三:人文精神的缺失
第三节 应对“法治话语”非法治化现象的人文思路
一、走出霸权式话语思维模式,强化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
二、强化精英话语阐释者的人文情怀,明确法科高层次人才的人文使命
三、细化法律人话语的人文操守,增强法治实践中的人文智慧
四、强化大众话语的法治意识,积极塑造中国公民的人文品格
结语
一、对话多元主体,树立在共识基础上的法治信仰
二、优化法治机制,搭建法治话语系统的公共平台
三、推动教学改革,拓展法学教育内容的语言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