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38513
  • 作      者:
    孙育玮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孙育玮,1948年生,黑龙江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法理学会理事,上海市法理法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立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长期从事法理学、法社会学、法文化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曾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法理学会优秀论文成果三等奖,上海市依法治市调研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成果二等奖等。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国家人事部批;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代表性成果有《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表现”命题的几点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应重视角色法律意识的培养》(《光明日报》)、《法律意识内容结构的再认识》(《学习与探索》)、《“法制”与“法治”概念的再分析》(《求是学刊》)、《法治文化:都市法治化的深层底蕴》(《新华文摘》)、《“和谐社会法治文化”命题的理论与实践》(《法学》)、《关于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政治与法律》)、《再论部门法哲学的“双边性”及其深入发展的路径选择》(《法制与社会发展》)、《法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都市法治文化与市民法律素质研究》(法律出版社)、《完善地方立法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律思想与法治丛书: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是荟萃作者孙育玮多年从事法学理论教学与研究成果的一本自选集。作者将书定名为“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不但充分表达出其执教治学-以贯之的理念追求,而且也高度涵盖和浓缩了本文集论文的丰富内容。在这一总的题目和理念追求下,作者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法理学的基本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挖掘”五个方面,将五十篇不同时期发表的论文整合其中,对关乎我国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既有属于法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度解析,又有对法治实践性课题的积极探索;既有对理论资源的深度挖掘,又有对学科史本身的梳理和学科拓展的建议;同时,对于专业领域一些争鸣性的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不乏作者对我国走向法治一系列问题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见解,也渗透着其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法理功底。对于有志于从事法学理论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朋友来说,《法律思想与法治丛书:走向法治的法理思考》定会有所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七、对法学教育的挑战:要求针对中国人世的大背景,充分调整利用好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度
  中国人世意味着我们要到一个更广阔的国际大舞台上去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人世对人才的竞争和需求是多方面的,单就法律方面讲,为了能适应人世的发展和挑战,我们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立法者、行政执法者、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工作者,特别是需要有更多的熟悉WTO规则,兼具经济、法律、外语优势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总之,我们需要造就一个足以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出色的法律职业群体,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有史以来一直未能解决好而眼下又必须很好解决的历史任务,而这一神圣的使命又必须靠出色的法学教育来完成。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然而我们还有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束缚着我们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法律教育机构的“条块分割”、资源浪费,法学教育专业设置口径的过于狭窄,课程、教材、方法的过于陈旧,师资队伍的严重流失和急待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能力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大学本身过分的商业性创收等等,都急待予以解决。②如何应对人世带给法学教育的严峻挑战,结合形势的需要和针对现存的问题,主要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改革法学教育管理体制,改变“条块分割”局面,优化组合法学教育资源;2.针对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功底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择业适应性;3.开设WTO相关课程、讲座或在一定院校设立WTO专业方向,更新知识体系和教材内容;4.关心爱护师资,切实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强化提高培养,完善学科梯队建设;5.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教育经费力度,适度控制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保证高校能够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学质量;6.扩大对外法学教育交流,借鉴先进理念方法和有益经验。八、对法学研究的挑战:要求密切关注人世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有实践适应力和指导力的理论创新
  人世是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由此而展开的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为壮阔的社会实践。实践催生理论,需要理论,检验并推动理论的不断发展;理论需要反映实践,把握实践,理论贵在能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理论的价值在于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中国人世实际是经历着一场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提到国人面前需要认真研究慎重对待的法律问题应接不暇、接踵而来。诸如,如何看待WTO规则的国内法律地位和效力,是否需要作出宪法性的安排(如通过宪法修正案)以明确它与国内法的关系;如何具体转化和适用WTO规则,WTO规则在我国法院的司法审查中该怎样适用;在履行我国WTO义务的同时,如何充分行使我国WTO规则享有的权利;在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的同时,如何保障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人世对我国的立法、司法、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将带来哪些深刻的影响和变化;人世对我国相关领域的法学理论、法律观念将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和挑战;我国应当如何充分利用好人世的有利契机,加快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等问题,都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回答的。显然,如何回答这些和今后仍将出现的新问题,如何以充满新鲜活力的法学理论来指导人世后的法律实践,这是对我们法学研究和法学工作者的严峻挑战。
  最近一年时间里,江泽民主席在北戴河、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三次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和国家高度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四个同样重要”和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五点希望”,①从而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指明了方向。显然,我们法学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振兴中国法学的光荣使命。
  ……
展开
目录
关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
“法制”与“法治”概念分析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
法治社会建构与发展的理念追求

关于法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中国法的现代性”问题的探讨
——以语义、语境分析为主的哲理性思考
关于法制现代化矛盾的哲理思考
法制现代化与社会基础之重构
——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法理学思考论宪法的最高权威性论我国宪法实施的全方位保障“一国两制”的法律保证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建设论我国社会保障及其法制化的重大意义论尽快健全我国社会保障法制认真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法律挑战“公共利益”问题的法理学探讨关于认识政治文明涵义的几点方法论原则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法的现代性建构

关于法理学的基本问题
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表现”命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法是统治阶级意志表现”命题的定义性问题
——读恩格斯“生命”定义论述的启示
关于法的定义
对“广义法”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于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论法的作用
对法定权利义务问题的几点看法
法责任范畴初探
关于法律价值的几个问题
简论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
中国法理学的世纪回顾
中国法哲学的现实思考
关于法哲学体系建构的哲理思考
关于我国“部门法哲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再论部门法哲学的“双边性”及其深入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文化
对法律意识内容结构的再认识
应重视角色法律意识的培养
关于市民法律意识的概念维度
关于今后普法的对策性建议
——针对上海的实际调查
培育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都市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都市法治化的深层底蕴
——关于上海都市法治文化的理论思考
肩负起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历史责任
——关于“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的理论思
“和谐社会法治文化”命题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挖掘
初版后记
增补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