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7148
  • 作      者:
    李明杰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明杰,男,汉族,1971年生,江西丰城人。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6年晋升副教授。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应邀在美国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访学。现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情报知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编辑。主要研究领域:文献学、中国出版史与出版文化。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出版著作4种,其中《宋代版本学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获“第十届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中国出版史(上册·古代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获2007-2008年度“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人选教育部2009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在包-Journalof Documentation、《中国图书馆学报》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研究》基于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在前人既有的研究基础之上,以中国古代著作权形成的内在发展逻辑为主线,即沿着“著作权保护意识一著作权保护活动一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发展过程,详细地描述和解读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围绕图书创作、发表、复制和利用各个环节产生的种种著作权现象;从经济性、学术性、技术性、法制性四个方面重点总结了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保护的各种不同形式和方法,并分析了中国古代未能产生成文著作权法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展现了一幅宏阔的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发展的历史画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研究》立论清楚,逻辑严密,史料翔实,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风气对中国古代文人的著述观念具有重大影响。如孔子“述而不作”的学术理念造就了两汉以注释文献为标志的朴学的繁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文人的创新性;在玄学熏染下的魏晋知识分子大胆追求个性自由,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想象力得到了激发和释放,对原创性作品大为提倡;宋代理学的发达,使得宋人著述观念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和名誉意识;但到了明代,阳明之学盛行,空谈心性,不重实学,必然导致著述内容空疏,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意识的影响,表现在著述观念上,便是对“义”的轻视放弃与对“利”的畸形追逐;入清以后,顾炎武、黄宗羲等大儒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加上他们在学界的影响力,对有清一代形成良好的著述风气、树立积极的著述观念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中国古代文人的著作权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受儒家传统义利观重名轻利、贵文贱商的影响,中国古代大多数作者对出版作品可能带给自己的精神权利格外重视,而对财产权利则一贯比较轻视。如私家著述出现之初,人们便开始在图书作品上标记姓名,标志着作者精神权利意识的觉醒;在文献编纂整理过程中,对图书原作者的考订,对图书的校勘、辨伪,对他人作品改编的审慎等,都是对前代作者精神权利的尊重;在图书创作过程中,古代文人对原创性的推崇,对抄袭行为的鄙夷,对作品署名的审慎,对作品内容的反复斟酌,以及在图书创作完成后,通过誊抄副本、寄存名山等方式保护作品内容的完整性等,都是对作者本人精神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而在作者财产权利的维护上,大多数知识分子耻于言利或不敢公开言利,敢于公开追求和维护自己财产权利的作者少之有少,甚至成为文人的异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历史上总有一些比较有个性的文人,不但不屑于言利,甚至对一般士人非常看重的名也全然不顾,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如汉代的司马相如、明代的张嘉孚等。这种极端的个性和意识,不利于著作权观念的养成。
  第三,书籍媒介传播方式的进步对中国古代文人著述观念的发展及著作权意识的形成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简册时代落后的文献生产方式,使得通过复制和传播文献获得经济利益的空间非常狭小,文人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将自己的作品传播出去,通过作品负载的思想、学说去影响和改造社会,而对于作品可能带给自己的任何精神或物质权利都没有或很少考虑。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著作权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三节 中国古代著作权观念的考察
第四节 中外著作权法制史的比较研究
第五节 中国古代未能产生成文著作权法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中国古代图书的署名
第一节 中国古代早期图书不署名的通例
第二节 中国古代图书署名的起源
第三节 中国古代图书署名的发展及规范

第三章 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关系的形成(上):创作环节
第一节 代笔
第二节 作伪

第四章 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关系的形成(中):传播环节
第一节 剽窃
第二节 佣书
第三节 盗印

第五章 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关系的形成(下):利用环节
第一节 编述
第二节 抄纂

第六章 中国古代著述观念与著作权意识
第一节 古代文人的义利观
第二节 著述观念的发展与著作权意识的形成
第三节 古代著述观念与著作权意识的特点

第七章 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的经济性保护
第一节 中国古代稿酬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古代稿酬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古代稿酬的特点

第八章 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的学术性保护
第一节 校勘对著作内容准确性的保护
第二节 辨伪对著作内容真实性的保护
第三节 辑佚对著作内容完整性的保护

第九章 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的技术性保护
第一节 副本的誊抄和保存
第二节 个性化的签名和印章
第三节 绘画技法和图书印记

第十章 中国古代图书著作权的法制性保护
第一节 “禁擅镌”令:对官方专有出版权的保护
第二节 申告官府、颁布公文:对民间著作权的保护
第三节 “翻刻必究”的声明:著作权人的自我保护
第四节 《大清著作权律》:著作权保护的近代转型
第五节 中国古代著作权法制保护的特点
余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