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关系主流学派地区主义理论的基本分野出发,地区主义对地区秩序的影响包含权力、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现实主义以世界无政府状态的基本假定为基础,指出地区秩序转换的实力因素。地区内各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改变,成为地区秩序的主要权力支柱。地区成员没有政治权力与经济实力,地区秩序只能为地区外霸权国家所把持。新自由主义承认霸权对制度和规范的基础性作用,但霸权衰落之后,各种制度和规范便成为独立性变量在国际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地区制度是构建地区秩序的必要条件,也是地区秩序的重要内容,地区制度的分配反映地区体系的结构。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主要反映在观念的分配上,观念分配构成国际体系的各种文化。地区范围内各行为体通过地区主义进程中的平等互动和社会学习,构建了自己的利益与身份,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这反过来又使得地区主义的发展更加稳定和深入。地区共有观念和认同的形成反映了地区秩序的生成与内化。因此,地区主义对地区秩序的影响主要依托三个中间变量:一是价值观念与地区认同,二是地区制度,三是地区主义的政治经济影响。这三个方面的持续变化,潜在地决定了地区秩序的演进。
在南太平洋地区,地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地区外大国主导的地区主义(1946~1970年),地区主义的本土化时期(1971~1990年),以及冷战后地区主义的新发展(1991年至今)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南太平洋地区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和瓦解,一些殖民地纷纷建立独立国家,并且,地区各行为体之间不断加深地区整合,共同构建冷战后地区新秩序。
……
展开
——程又中,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国际关系研究,人们往往将注意力置于大国之上,而对那些既不处于热点地区亦不构成热点议题的小国,通常不甚留意。本书的价值主要就体现在对南太平洋地区14个小国及其合作的论述。这不仅因为在一个相互依存度日益提升的时代,小国发生的一切有时具有不可思议的蝴蝶效应,更因为小国独特文化与历史,实乃整个人类文化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对地区和区域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徐秀军博士的新书,探讨了南太平洋诸岛国的区域合作。散落在太平洋上的小国,文化差异很大,且在各个方面承受着大国的引力。它们的合作是一个小小的试验,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南太平洋作为一个地理概念,逐渐有了其他内涵,甚至成了国际合作的一种新规范。
——何帆,中国社会科学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