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社会转型从台湾民间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化谈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524795
  • 作      者:
    黄代珩著
  • 出 版 社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黄代珩,男,1963年12月13日生。汉族,台湾省台中市人,祖籍湖北省松滋县。东海大学政治系、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曾经发表论文:马克思的国际理论、台湾民间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化之研究1949-2010、历史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观、台湾社会转型的历史分析架构。
展开
内容介绍
  台湾在1949到1987年这段时期里,政治虽不自由,国民党运用“比较优势的战略”发展经济,人民的平均收入上升了46倍。1987年政治解放后,政治自由了,政治认同快速民粹主义化,台湾市民社会反而陷入了分裂的危机当中。政治纷扰不安,经济停滞不前,公民意识因此难以建立。在市民社会期间里发生的政党轮替、倒扁运动、博弈公投和市民公投办法的推动随可视为公民社会的萌芽,但政治认同的民粹主义化仍严重延迟了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化的进程。本文试着讨论了全球治理与社会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原则。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民主改革或社会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观视公民生活为物质关系的竞逐,这种结构性的生产关系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宪政主义所能奏效。因此,市民社会并非人类最后的归宿。在马克思看来,社会革命才是市民社会向前发展的唯一手段,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及其相应的统治机器只能以暴力改造之。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多头政治和“自由主义政治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冲突存在于‘问题’的议题之中,而问题是需要也是可以‘被解决的’。…言下之意是,冲突解决的手段不一定非暴力革命不可。这就是民主改革的看法,著重在“社会系统的稳定和维持。”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草稿中表示,他认为在一个理性的国家中,政治是公共的事务,是社会整体的事务而不是一个人的或一群精英份子的也不是官僚体系这个国家内部的特殊封闭的社会的事务。一个真正的国家或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至少是一个消除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分离以及超脱了官僚体系的国家。在黑格尔看来,官僚体系是促使市民社会与国家趋于一致的唯一团体,因为它是普遍等级。马克思则认为,普遍等级其实是每一个公民,官僚体系只是另一种封闭的阶层的法人性质的组织及个人,它只能维护国家利益的想象的普遍性。这是因为官僚有他们的私人利益。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学术回顾
第四节 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观
第一节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
第二节 民主改革或社会革命
第三节 政治国家的完成与人的复归
第四节 小结: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第三章 台湾的民间社会Pre-Civil Society 1949-1987
第一节 民间社会的定义
第二节 台湾民间社会的形成
第三节 “政党专制”时期民间社会的特征
第四节 台湾民间社会的评价
第五节 小结:权力无制衡

第四章 台湾民间社会向市民社会的转型
第一节 社会转型理论
第二节 三个政治运动
第三节 政治解放只是社会转型的一个历史环节
第四节 下阶段社会的转型必须是经济结构的转型
第五节 小结:价值和思想的解放

第五章 台湾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 1987-2010
第一节 市民社会的定义与功能
第二节 台湾市民社会的存在形态
第三节 台湾市民社会的特征
第四节 台湾市民社会的发展困境及其批判
第五节 小结:社会与我们有何关系

第六章 台湾公民社会Civic Community的萌芽
第一节 公民社会的定义
第二节 公民运动与民众的统治
第三节 公投法与市公民投票办法
第四节 澎湖博弈公投
第五节 小结:关于公民社会的哲学

第七章 全球治理与人类本质的发展
第一节 公民意识与文化霸权
第二节 全球治理与公民社会
第三节 全球公民共同体如何可能
第四节 小结:全球资本主义的得与失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民间社会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矛盾
第三节 市民社会的转型
第四节 公民社会:人类本质的复归
第五节 论社会转型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