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京城保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社会网络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18257
  • 作      者:
    李春霞,吴加志,洪眉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春霞,1972年4月生,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曾在中国安全生产报社、国家安监总局、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中华合作时报社工作,先后担任主任编辑、主编。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先后挂任北京市平谷区社会办副主任、贵州省贵阳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表论文30多篇,著有《驻华使馆里的中国人》、《走近成功》等。

  吴加志,1962年10月生,江苏建湖人,中国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教育经济学等研究。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星火二等奖;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50多篇。

  洪眉,1979年7月生,江西永新人,律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发表论文10多篇,主要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等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昔日城乡二元对立的经济社会模式遭遇剧烈冲击,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京城保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社会网络研究》以从事家政服务业的农村进城务工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阐释其他社会行动主体在社会互动中与她们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由不同的社会关系引发不同的行动策略,从而建构出城市家政服务员社会网络的差异化形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研究背景与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与社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加快了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建国以来城乡二元化对立的经济社会模式开始遭遇剧烈冲击,增强了社会地域流动与跨越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在这个大背景下,大量农民离乡背井涌入城市谋求生存与发展。通常情况下,教育程度越低,尚未经过专业职业训练的劳动力最初往往从事苦、脏、累、险的城市工作。他们的吃苦耐劳让他们在城市得到新的发展并有越来越多的机会留在城市,形成事实移民的趋势。伴随着农民工数量增长与城市融入契合度的提升,逐步形成一个新阶层——“农民工”。
  最初,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角色分工观念的支配下,男性占据农民工的绝对主流地位,鲜有农村进城务工女性。随着城市经济的腾飞、社会分工的细化,服务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女性的性别优势才有机会得以彰显,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加入进城务工队伍,使得原以男性为主的农民工中男性中心地位受到挑战。
  农村进城务工女性作为重要家庭角色与社会身份双重建构者,具备显著的女性特质,并赋予农民工这一研究课题独特的家庭社会发展眼光与社会性别视角。因此,选取农村进城务工女性作为观察对象时,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行业从业人员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因此,本研究以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农村进城务工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并进一步阐释其他社会行动主体在社会互动中与她们形成的各类社会关系,由差异化的社会关系引发不同的行动策略,从而建构出城市家政服务员社会网络的不同形态。
  家政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分工细化,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城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选择将家务活交给有生活经验或训练有素的家政服务员,以解决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但我国现阶段,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还在一个较低水准,通常仅为料理家务、打扫卫生、病人看护、照顾老人与小孩,而此类服务,入门的技术含量较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人便可担当。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在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又缺乏其他一技之长的情况下,通常依赖生活经验择业,将家政服务作为她们首选职业之一。她们由此与城市发展连接,迈出农村进入城市的第一步,在实现了由乡村进入城市梦想的同时,也经历着由此带来的幸福与忧愁、希望与失望、生存和发展、理想与现实并存的差距和由此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一、研究缘起
  刘燕文中所有人名均为研究需要而取。的出现和她建构的社会关系网,折射出家政服务员生存状态的一面,并通过这个维度,解析她背后社会网络的纷繁复杂……以刘燕这名农村进城务工女性为个案,可以清晰观察到在一个缺乏外生性因素的介入,近乎封闭的工作环境中,农村进城务工女性是如何通过个人与社会互动,仅仅依靠自身的内在张力,从而完成庞大且有序的社会网络建构。
  (一)农村女孩刘燕的经历
  19岁的刘燕,家在河南农村,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后因村里土地被工厂征用,她便和姐妹们一起寻找外出打工的机会。三年前,她第一次进京,投奔表姐,她表姐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某机关工作。在表姐家住了一段日子,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刘燕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只好去表姐的一位同事家当保姆。刘燕很珍惜这份工作,在雇主家干活很卖力。
  不久,雇主的妹妹生孩子需要雇用家政服务员,刘燕就介绍了自己的初中同学小林过来。后来,雇主的单位需要一位看自行车棚的管理员,刘燕又以同样的方式介绍了自己的父亲老刘进京当车棚管理员。由于刘燕父女的诚实、敬业,得到了雇主及其邻居和单位的信任。不久,与雇主同楼层的一位医生退休后也需要雇用家政服务员,刘燕这次向老医生推荐了自己的妈妈。就这样,刘燕的妈妈也来到北京,到老医生家当家政服务员。后来,小区招聘保安,刘燕赶紧把这个信息告诉老家的人,刘燕老家来了六名男青年,结果三个人符合条件,另外三个人只好去了劳动力市场,后来被介绍到建筑工地当工人了。刘燕就这样不停地利用各种用工信息来建构自己的社会网络……
  在北京三年多时间,刘燕直接介绍进京务工的有20多人,间接介绍进京的有100多人。刘燕的社会网络范围由此扩大,社会资源也因此更加丰富。
  以上案例显示,刘燕的社会网络建构较为顺利,她的社会网络建构可以概括为以个人为核心,以“血缘—亲缘—地缘”为人力资源依托,以用工需求为信息资源扶助而进行的一种良性的双向城乡社会互动。
  然而,其他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往往不能复制刘燕的社会网络建构模式,她们在京往往没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作为与城市连接的纽带,进城务工的第一步就迈得极为艰难。她们往往怀揣一个改变当前生活处境的良好愿望与城市梦,而这种梦幻般的无知,往往根据她们个人的机遇,引领她们通向前途未卜的未知命运。割断了与乡土社会的空间联系后,她们的城市社会网络是一种什么样的构架?是否有规律可循?而她们融入城市的真正症结在什么地方?她们有哪些朋友,她们有了困难找谁帮忙,有了苦闷向谁倾诉?由刘燕引发的探索,不仅让我们关注家政服务业,同时更加关注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社会网络。
  (二)家政服务员遇到的诸多问题
  时下,像刘燕这样的家政服务员已成为很多城市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人眼里,她们在雇主家中工作,与外界少有联系。而现实中她们却有着各自的社会网络,并可以通过与各自的社会网络形成或强或弱的社会互动,不同程度地对社会生态带来影响。那么,她们在城市会遭遇哪些困难和问题呢?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缘起
(一)农村女孩刘燕的经历
(二)家政服务员遇到的诸多问题
(三)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背景
(一)改革开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民工潮”中的女性
三、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
(一)国内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农民进城务工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家政服务员的研究
(一)社会支持理论
(二)社会分层理论
(三)社会性别理论
三、农民工与社会网络
(一)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建构
(二)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动态变迁
(三)城乡社会网络的交融
四、文献评述
(一)理论研究与经验事实脱离
(二)研究视角的单一性
(三)缺乏前后一致的机制分析
(四)研究方法的不足
(五)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框架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
(二)具体研究方法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四)比较研究
三、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四、研究创新
(一)研究视角新
(二)研究内容新
(三)研究方法新
第四章  家政服务员的乡土社会网络与城市社会网络
一、家政服务员的基本状况
(一)性别
(二)文化程度
(三)年龄
(四)家庭人口
(五)来源地
(六)民族
(七)工作时间
(八)休假
(九)回家
(十)保险
(十一)权利意识
(十二)收入
(十三)满意度
(十四)服务方式
二、家政服务员的乡土社会网络
三、家政服务员的城市社会网络
四、城乡差别与家政服务员的未来
第五章  内生性社会网络及其作用形式
一、从差序格局到内生性社会网络
二、外部环境与内生性社会网络
(一)研究对象的外部环境
(二)内生性社会网络的先赋性
三、内生性社会网络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内生性社会网络的制度背景
(二)特殊生命历程对社会网络的影响
(三)“关键人物”
(四)内生性社会网络与外延性社会网络的混合使用
四、利用社会网络的从业原因
(一)城市体验与网络选择
(二)家庭策略与网络支持
五、内生性社会网络的作用
(一)社会交往
(二)工作流动
(三)婚恋选择
(四)社会身份与网络使用
六、内生性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
(一)生活方式与内生性社会网络
(二)选择集合与内生性社会网络
(三)福利保障与内生性社会网络
(四)个人经历与内生性社会网络
第六章  外延性社会网络及其作用形式
一、外延性社会网络的建构
(一)文化程度与外延性社会网络的选择
(二)年龄、婚姻、工作时间与外延性社会网络的选择
(三)个人生活史与社会网络
二、外延性社会网络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人际交往与社会网络建构
(二)职业史的影响
(三)社会分层与社会网络的交合
(四)对城市生活的期待
(五)家务劳动的价值问题
三、外延性社会网络的作用形式
(一)社会交往
(二)社会支持
(三)职业史与从业动机
(四)愿望和要求
(五)职业认同与未来打算
第七章  社会歧视与网络依赖
一、社会歧视发生的背景
(一)相关反歧视保障制度的缺失
(二)“农村人”还是“城市人”
(三)社会歧视与网络依赖
二、关于农民工被歧视现象的研究
(一)关于社会歧视的定义
(二)农民工被歧视的制度根源
(三)深层次的文化歧视
三、家政服务员受到的歧视
(一)家政的性质:“不可见”(invisible)
(二)文化上的负面标签
(三)性别歧视
(四)为家政服务“正名”与立法
四、社会网络成为疏解歧视的主要方式
五、家政服务员的网络使用特性
(一)网络维持的积极性
(二)社会网络维持方式
(三)网络再生产方式
(四)弱势地位与网络依赖
(五)职业限制与社会网络
(六)从业动机与家人知情
六、社会歧视与社会网络的关系
第八章  家政服务员所处的外部网络环境
一、同行之间的经验支持
二、家政公司和NGO的服务支持
三、政府机构的制度支持
(一)高层和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
(二)出台行业标准、规范家政市场
(三)政府牵头的家政服务培训
四、雇主与家政服务员的关系
(一)矛盾型
(二)理性型
(三)依赖型
(四)互动型
(五)雇主的感受
五、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一)乡土社会网络对农村女性进城务工起决定性作用
(二)社会网络是家政服务员最重要的社会资源
(三)内生性社会网络与外延性社会网络同样重要
(四)社会歧视导致网络依赖
(五)外部环境影响家政服务员的社会网络建构
二、相关建议
(一)宏观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和立法支持力度
(二)中观层面:强化行业管理和推进社区支持
(三)微观层面:创造条件丰富家政服务员的社会网络
三、关于调查结果的说明和不足之处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