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初次触法少年耻感意识研究:基于自我的反身性思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016660
  • 作      者:
    俞宁,姜红著
  • 出 版 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姜红,女,汉族,1972年9月出生于安徽霍邱,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主任。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8年9月至1999年5月在美国Hampshirecollege做访问学者并教授中文,2005年再度赴美访问。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曾主持各类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词典等4部。
  
  俞宁(1970—),男,安徽寿县人,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初次触法少年耻感意识研究:基于自我的反身性思考》结合与“耻”相关的概念和理论,运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某未成年人管教所的9名男性初次触法少年在司法程序内的耻感反应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耻感在犯罪前、犯罪中、被捕后和服刑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效果。作者俞宁,姜红通过实证研究,较真实地把握青少年犯罪矫治工作目前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尝试得出较可行的犯罪青少年矫治工作模式和政策建议。全书视角新颖,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学术价值较高。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
一、青春少年时
二、问题少年
三、少年问题
四、从报复到复和理念的转变
五、“耻”的功效
六、本土的尝试
七、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八、研究的反身性

第一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刑”与“耻”的实践
一、中国古代的“刑”与“耻”
二、国外古代的“刑”与“耻”
三、近现代的“刑”与“耻”
四、“耻”于刑罚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与羞耻的理论解释
一、心理学的解释
二、犯罪学的观点
第三节 耻感的产生与发展
一、耻感的产生
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阶段性
三、道德推理与道德行为
第四节 耻感的文化解读
一、关于“耻”的定义
二、站在文化的立场上
三、耻感与罪恶感
四、中国文化对“耻”的理解:脸、面子与“耻”
第五节 本研究的结构
一、反身性研究
二、本研究的理论架构
三、耻感概念的层次
四、研究的内容
五、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少年与触法少年
一、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
二、关于“犯罪”范围的界定
三、青少年犯罪概念的定义
四、本研究的选择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
一、什么是深度访谈
二、为什么选择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本研究使用的是怎样一种深度访谈
四、对研究资料的认识
第三节 研究中的身份
一、研究者?
二、倾听者?
三、理解者?
四、对话者?
五、反身性的研究路径

第三章 研究发现1:耻感的漂移与屏蔽
第一节 理性、个人神话与荣辱感
一、少年犯罪是理性选择的吗?
二、耻感与个人神话
三、耻感与荣誉
第二节 “罪”与“耻”的中和
一、中和技术
二、中和技术的运用
三、小结
第三节 耻感发展的不稳定状态阶段
一、分析
二、对话

第四章 研究发现2:耻感的唤起与回归
第一节 个人神话的破灭与污名
一、神话的破灭
二、污名
第二节 反思与救赎
一、反思与面对
二、救赎
第三节 耻感发展的稳定状态阶段
一、分析
二、自我回顾

第五章 研究发现3:改过与自新——对“耻”的想象
第一节 历史与现实
一、历史是一面镜子
二、现实的一堵墙
第二节 未来与反思
一、少年人的未来
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三、瞻前顾后
第三节 耻感的发展阶段
一、分析
二、我的想象

第六章 结语与反省
第一节 从无到有的自我反思
一、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分析
三、研究者的感言
第二节 未完的结语
一、与理论对话
二、本研究的发现
三、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四、本研究对于研究者的意义
五、本研究中的不足
六、研究的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