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86354
  • 作      者:
    刘旦[等]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展现留守现象的深层纹理,记录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苦涩而尴尬的生活和情感历程,用充满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勾勒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将留守儿童与父母、丈夫与留守的妻子、儿女与留守老人天各一方的“难”一一呈现出来,直击中国城市化软肋。极速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奇迹,艰难挣扎中,固守家园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所付出的会不会是过于昂贵的代价?我们又应该如何终结留守现象,还他们一个团圆的家庭?这些问题,读者也许可以在《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旦、陈翔、王鹤、李栋、徐静。作者系几个对中国农村留守群体有着“贴面”情感的新闻人,他们有着历史、新闻、政治、经济和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背景,在中国顶尖媒体城市从事一线新闻工作。他们长期保持着对留守群体的高度关注,深入流动者漂泊城市的边边角角,以及大山深处留守群体的固有家园进行“田野调查”式采访,带着对留守群体浓烈的朴素情怀,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采集出带着朴实“体温”的一手资料,并以理性的文字呈现出留守群体生活和精神世界里的无奈和叹息。作者著有《流动中国:中国流动人口生存现状考察》。

展开
内容介绍

  《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是一群长期关注留守群体命运的年轻新闻人写就的纪实作品,讲述中国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真实故事。《留守中国》分为留守儿童篇、留守妇女篇以及留守老人篇。
  留守儿童篇既涉及被撂荒在家乡的留守儿童杀人的惨案、留守儿童不幸溺亡的悲剧,也呈现了留守儿童拒绝被抛弃、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坚韧独立。绝望与希望的并存是留守儿童身处的真实环境。
  留守妇女篇讲述的是留守妇女面临的两大问题:家里农活和家务的双重负担以及性需求的困惑。作者深入农村,展现留守妇女独撑一片天的困境,以及她们孤独困苦中“红杏出墙”的血和泪。
  留守老人篇记述了留守老人固守家园的孤独,照顾“留守儿童”的勉力支撑。留守老人抚养留守儿童,在人口流动的现实中,无法抗拒,成为典型的“无奈负担”。

展开
精彩书摘

  1.一个山村和一群留守的孩子
  一个偏远山区村寨,一群留守的孩子。为了生计,村寨里大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只留下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被爸爸妈妈留下来的孩子们很懂事,生活的艰辛过早地让他们成熟,他们早早就明白“帮妈妈做一点家务,是必须的”。他们把土豆当饭吃心满意足,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他们的故事是中国贫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最真实写照。
  红板村,位于贵州黔西县中建乡一片巍峨群山顶上,海拔1460米,地势高寒,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时间处于低温寒冷中。这是一个由9个自然村寨组成的一个大行政村,居住着数千彝族、苗族乡亲。
  2012年5月,我们涉足贵州省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调查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在这个400多户1800多人的偏远山区小村寨里,4个家庭的留守儿童生存真实现状或许就是中国留守儿童现状的缩影。
  从中建乡街上出发后,汽车开始爬山。一条仅容一辆小型汽车通过的山路,顺着山势盘旋而上。由于山洪冲刷,无人养护,路面的泥结碎石已被冲走,露出脸盆般大小的石头,有的路段全是淤泥深坑,汽车几次深陷不能自拔,过路的村民看到后,数次帮忙才将车推出泥坑。2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山顶。下得车来,顿感寒气逼人。
  山顶是一块小坝子,红板小学就坐落在坝子中间,周围散落着几间土墙房屋,一阵琅琅读书声,传得老远老远。学校是一排石头房子,顶上盖着青瓦片。教室共有5间,每间只有一面开了两扇小小的窗子,屋檐低矮,教室内一片昏暗,一脚踏进去,什么也看不到。屋顶上的瓦片七零八落,甚至可以看得到椽子。教室的窗户上已经没了玻璃,用木板 钉的窗子为了采光不得不留出大口子,坦率地露出里面正在上课的孩子。
  红板小学的孩子,多半没有正规的书包,书本多是抱在手里,有的则用一个装肥料的编织袋装书,在袋口缝上两个根绳子,往肩头一挂,就算是书包了。我们在查看一个孩子的编织袋书包时,发现里面藏着两个已经煮熟早已冷冰了的土豆,这位12岁的男孩不好意思地说,这是他早上从家里带来的午餐。
  六年级的黄其贵家住红板村第九村民小组,是离学校最远的学生。16岁的他长得精瘦,面色黝黑,头发乱蓬蓬的, 不时发出憨厚的笑声。每天上下学,他都要翻越6座山。小其贵一般从早晨5:30起床,吃几个土豆就开始爬山,到8:40 上课时往往也只是脚刚迈进教室上课铃就响了。
  红板小学校长夏维贵说,作为村里唯一的学校,目前总共有161人,包括支教的在内有9位老师,留守儿童30多人,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长年外出广东、浙江一带打工。红板小学的学生来自散落在群山里的9个自然村寨,学生家离学校都比较远,有的学生从家到学校要走3小时的山路,近的也要走近1小时。每天中午,多数孩子不能回家吃饭,只能带着干粮上学。
  红板一带的山上高寒,土地瘠薄,不适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只能广种薄收,唯一高产的是土豆。刘老师说,大部分家庭玉米是舍不得吃的,一般都背到镇上卖了换钱买盐巴、农药什么的。家里一年到头的主打粮食只有土豆了。
  大部分学生能带到学校作为午餐的,只有土豆。热天,他们饿了,从书包里掏出煮过的土豆就吃;冷天,冰冷的土 豆实在难以下咽,他们就丢进教室里的火堆中,烤热了吃;经常为了等热透了心,外面部分却早已烧成了黑炭,但饿急了,哪里管得了那么多,拿在手心里吹一吹灰,三口两口就吃掉了——这既饱肚子,还能暖身子。
  老师告诉我们,红板这一带的村民都很穷,一年的收成下来加上出外打工的钱,一般一个家庭的收入也只有1000余元;学生的学费现在减免了,每个学生收20元钱的书本费, 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没钱交。“衣服,对有的学生来说,只要能蔽体遮羞就行,根本没有能力考虑保暖的问题。”这位老师说。
  我们见到小玉兰时,她正在地里蹲在爷爷奶奶身边帮忙摘辣椒。一双黑乎乎的小手上沾满了泥,见有生人来,不太敢靠近说话,一只小手用力地扯着衣角,使劲地咬着嘴唇。这天是周六,学校不上课,小玉兰一大早就到田里帮爷爷奶奶干农活。7岁的小玉兰看上去有些发育不良,长到7 岁看上去也才三、四岁的样子,细弱的身体干不动重的体力活,只能帮忙洗洗菜、扫扫地。
  看见有生人来家里,小玉兰似乎有些害怕,一直不说 话,我们试图和她说说话,小玉兰才用轻得几乎听不见的小 声回答了几句。
  “周末不上学干什么啊?”
  “摘辣椒。”
  “想爸爸妈妈吗?”
  “想的。”
  “是爸爸妈妈好,还是爷爷奶奶好?”
  “爷爷奶奶好。”
  小玉兰不再说话,回到了里屋,爬在凳子上开始写作业。
  小玉兰的爷爷说,自己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他们的爸妈都在浙江打工。其中一个孙子被其父母带到浙江去了,剩下两个孙女在家里带着。
  “打工也没寄什么钱回来,就靠我做点临工带着两个小孙女维持着生活”,小玉兰的爷爷说,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多年一直未能挣到钱,只能靠他天天出去帮别人做点零工过生活,由于要带孙女耽搁干活的时间,平常就由奶奶带着。
  小玉兰目前读一年级,由于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期 只需要交8元的资料费就可以了,读书目前暂时还不是问题。 “但以后可能就支持不了了”,小玉兰的爷爷说,如果她的 爸妈不想办法,就读不下去了。
  小玉兰似乎还不太懂得爷爷的话,她的将来在哪里要取决于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能否挣到钱回家,她现在只能专心 地写着作业。在她的房间里,我们看到凳子旁边有一只灰熊公仔。小玉兰看着公仔露出笑容:“那是爸爸打工时买回家 的。”“喜欢吗?”小玉兰点了点头,“喜欢,爸爸买了4 个,这个是弟弟的,那个小的才是我的”,说完又继续低头做作业。
  ……

展开
目录

开篇  变迁之痛:留守者的城乡夹缝生活
第一部  留守儿童:撂荒在苗圃的“花朵”
第一篇  孩儿孤立在墙角
1.一个山村和一群留守的孩子
2.曲曲弯弯上学路
3.留守儿童杀人事件
4.五孩童溺亡的背后
5.留守儿童日记
第二篇  城市里的留守梦想
6.“小候鸟”的城市夏天
7.“二次留守”:哭了想来,来了想哭
第三篇  亟待弥补的亲情
8.过年的挣扎:到底回不回家?
9.妈妈回家的温暖
10.家里的娃儿更重要
11.“想妈妈”——科技弥补的亲情
12.学校就是家,家就是学校
13.成长试验:打开孩子们的心扉
第二部  留守妇女:独守的空房和空寂的原野
第四篇  困境中难撑一片天
14.刘小凤之苦
15.“留守妈妈”的杀子与自杀
16.网络歌谣和被改变的命运
第五篇  留守妇女的“乡城性史”
17.“红杏出墙”的血和泪
18.被侵犯的纠结
19.夫妻房建在工地——凑合着过
20.“七夕”:大学生请开房
第六篇 姐妹们,拉起手来!
21.“留守妇女互助组”,助力什么?
22.“返乡潮”消化“留守”
第三部  留守老人:进门的灯,出门的锁
第七篇 空心村庄,寂静的守候
23.村里的年轻人,都走了
24.9个人的杨集庵村
25.我欲抚养,我本无力
第八篇 守得住孤独守不住隐痛
26.寂寞老人与老“小姐”
27.2012重阳实录:这不是我的节日
28.孟祥福:从打工者到留守老人
尾声  全家迁徙,能否终结“留守”? 
后记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留守的家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