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707906
  • 作      者:
    周宵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比较研究》共有5章、23节。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制整合及途径研究,主要结合我国大部制改革进行的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系趋势及途径的实证研究。另一部分是关于国外典型国家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现阶段我国劳动人事争议面临的新形势,使两种仲裁制度整合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考验。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攻坚的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动、利益格局进行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进行,劳动人事争议中劳资双方的矛盾在发生质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整合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尤其是在制度上进行整合,将引起劳动人事仲裁制度的深层改革。如何积极稳妥地处理劳资矛盾,尤其是劳资关系转型下新型劳资矛盾的处理,是两类仲裁制度整合的一大挑战。
  机构改革一般都会遇到人员编制问题,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推进缓慢也无法幸免。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将二者整合在一起的省市不多,可能还不到全国的一半,整合进度较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员如何安排。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两个机构相加,达不到整合的深层次目标;如果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能导致部分在编人员不能保留原有的岗位,甚至不能保留原有的编制。如何处理这种整合带来的问题,除了增加编制外,笔者认为对仲裁员的身份重新定位也很重要。在以往二元体系下,仲裁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性质就比较混乱,有的地方是公务员,有的地方是事业单位人员,有的地方是合同聘用人员,笔者认为,这次整合可以进一步地理顺仲裁员队伍,仲裁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身份,但应尽量避免由于身处不同地区或者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而导致身份的区别。
  关于争议处理所参照的实体法,在前文的发展历程部分,笔者已经简单介绍到,劳动争议处理的实体法从最初的《劳动法》,到2008年后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及一些司法解释、部门规章政策,也就是说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相关法律规定,如工资、工时、加班等争议,该如何去仲裁甚至判案是有法可依的。而人事争议仲裁,一直游离在法律调整之外,国内法律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比较少,从过去的案件处理来看,更多的是运用政策指导,甚至是地方文件,这不符合依法仲裁的原则。所以如何填补这一块的空缺,是整合二者的一大困难。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内容提要

第二章 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现状及问题浅析
第一节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改革的必要性
第二节 劳动争议仲裁和人事争议仲裁的异同
第三节 劳动争议和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分立的弊端
第四节 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重构现状

第三章 国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体系研究
第一节 各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特点简述
第二节 英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三节 德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四节 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五节 日本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六节 国外劳动争议机构设置对我国调解仲裁机构建设的启示

第四章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制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第一节 改革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制整合的具体建议

附录 调研报告及法规编译
附录一 中央机关及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中心调研报告
附录二 关于山东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整合情况的调研报告
附录三 关于上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整合情况的调研报告
附录四 美国仲裁协会《就业仲裁规则和调解程序》(2009年6月1日修订并生效)
附录五 美国联邦仲裁与调解局之调解员行为准则
附录六 英国劳动咨询调解仲裁委员会行为准则
附录七 日本劳动审判法(2004年法律第45号)
附录八 日本个别劳动关系争议解决促进法(2001年7月11日法律第112号)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