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籍记载,蜀地与中原的交通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开通。战国时期,在人迹罕至的秦岭凿岩插梁,凌空架设了千里栈道,解决了秦蜀两国的交通问题,即所谓“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秦汉以后,两地交往更加紧密,栈道被不断地修复和改建。汉代开发河西以来,以汉都长安为中心的交通网已将蜀地与河西连在一起。南北朝时期,又有河湟地区与蜀地来往的记录。唐朝时期,玄宗和僖宗都曾入蜀避难。
秦蜀(或日蜀汉)之道的艰难险阻,许多诗人墨客都有过描述和记载。如唐·欧阳詹《栈道铭》云:“秦之坤,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阴溪穷谷,万仞直下。奔崖峭壁,千里无士。……猿垂绝冥,鸟傍危岭,凿积石以全力,梁半空子木栅。斜根玉垒,旁缀青泥,截断岸以虹矫。……总庸蜀之通途,统歧路雍之康庄。”李白《蜀道难》所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刘禹锡也曾记录过公元839年修筑秦蜀新路时的状况,云:“层崖峭绝,构木互铁。”公元849年,唐宣宗因蜀汉道“劳人御马,常困艰险”,而奖励山南西道节度使和风翔节度使新修文川谷路和斜谷道,并在斜谷道遭洪水冲毁后又敕令重修:“差军将所由领官健人夫饼力修造道路桥阁等”,“通过商旅骡马担驮往来”,保证“其商旅及么行者,任驭稳便往来。”公元886年,唐僖宗又一次过斜谷道,亲睹因沿途道路崎岖,死伤者众。到公元930年前后,骆谷道依然“险阻尤甚”。蜀道之难,成为长期困扰人们出入四川的话题:但出入四川、往来于汉蜀之道的商旅却从无间断,以至于远处西北边陲的敦煌也与四川交往。
敦煌壁画中的栈道,最早见于公元865年建成的晚唐第156窟,时为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初期。如绘有《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第156窟窟顶南披《法华经变》中也绘有栈道(图172),这与敦煌文献中记载敦煌同蜀地交往的时间是一致的。但陈寅恪先生明确指出“蜀汉之地当(南朝)梁时为西域胡人通商及居留之区域”,想必有所据。西域胡人到蜀汉通商及居留,都应通过敦煌,则敦煌与蜀地的交通道路,最迟于南朝粱时就开通了,比敦煌文献的记载早300多年。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