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43577
  • 作      者:
    关晓红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关晓红,女,汉族,广东开平人,1957年9月出生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从事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研究,曾获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颁发的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代表作有《陶模与清末新政》《清末州县考绩制度的演变》《清季外官改制的“地方”困扰》《晚清局所与清末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时期的省制纠结》等。专著《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2001年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近年曾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学政表”、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近代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研究”子课题等多个科研项目,应邀到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等机构做访问学者。目前研究领域为近代政治制度、近代教育、晚清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内容包括:甲午战后的书院变革、议开经济特科、妥议科举新章、《辛丑条约》与癸卯乡试、一波三折的经济特科考试、老树难以接新枝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就当时情形而言,减额渐停似乎已缓不济急,议修京师贡院所显示的情况,更使力主改革科举者意识到翻盘危险的临近——倘若科举与学堂并存的时间继续延长,不仅对新式学务妨碍极大,还有可能颠覆原已宣布的渐停科举成议。于是寻求一劳永逸之法,避免危机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即通过权谋改变决策层人事,直接将减额渐停改为立停科举。
  停罢科举,形式上是由一批督抚联名奏准而实现,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远比已有的认识复杂。除了朝野对立宪救亡的期待,以及学堂与科举的矛盾外,还有其他相关制度变化的牵动。清季捐纳保举滥行,造成异途对正途的冲击,吏治腐败、科举取士选拔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使得原有制度的运作难以维系。正如张仲礼所说:“科举制度在能满足其导引思想的基本目的时,它是能正常发挥作用的。但是到19世纪时,它遭受了因内部因素引起的瓦解,并证明了它不能适应西方冲击所产生的新的需要。这时清代的科举制度不再能作为一种支柱来支撑起一个已变化了的社会”。①
  立停科举制,在当政者或许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尤其是中学全面失守的内部现状和日俄战争体现老旧与新锐明显反差的外部压力。平心而论,时人的观念也有两点可议。其一,科举的直接作用不过是取士,本来并不包括教育,也非直接选官。只是处于枢纽位置的科举考试,对于学校书院塾学的教养以及人仕的资格至关重要,具有导向性作用。纳科举于学堂,其实是不能对称匹配的。其二,科举取材的标准,与清朝体制息息相关。天下平定后,清朝设官旨在防弊,选材并不要求强于具体办事,因为钱粮刑名等主要政务,自有幕友操办。官员除了掌握一般程序外,主要是为百姓树立道德模范,驾驭属下的师爷胥吏。晚清为因应世变乱局,急需匡时济世之良才,“有用”之学与“做事”之能,成为取材用人的根本标准。用这样的标准眼光看待科举考试,更加一无是处。
  《鹭江报》发表评论,将苏轼、朱熹关于科举的议论,与近代变通科举的利弊进行对比,说明科举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封建、井田、学校三者交相维系,封建、井田坏,学校决不可复行。时也,亦势也。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先行研究
二 取径与做法

第一章 老树新枝:晚清科举改革的取向
第一节 变常科与开特科
第二节 纳洋学于科目
第三节 甲午战后的书院变革
第四节 议开经济特科
第五节 妥议科举新章
第六节 《辛丑条约》与癸卯乡试
第七节 一波三折的经济特科考试
第八节 老树难以接新枝

第二章 立停科举与清末政情
第一节 新政初督抚的变科举
第二节 疆臣、枢机的分歧与合谋
第三节 科举与学堂并存的两难抉择
第四节 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

第三章 停罢科举的善后措施
第一节 宽筹出路的科举善后
第二节 举贡优拔生员的考试与任用
第三节 学堂及社会对旧学士子的接纳
第四节 请复科举与开考特科

第四章 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第一节 举业生涯与社会变动
第二节 科举由改至停的反响与调适
第三节 科举停废后乡村士子命运的变化

第五章 立停科举后的抡才与培才
第一节 合并科举于学堂
第二节 学堂的抡才措施
第三节 任用资格考试的多种尝试
第四节 新式学堂的培才及问题
第五节 用人方针的变化

第六章 停罢科举的连锁反应
第一节 科举与官制改革
第二节 铨选制改革
第三节 新学分科催兴百业
第四节 开民智与近代文化事业的兴起

余论
一 立停科举之情非得已
二 放不进学堂的科举考试
三 科举改革的“围城”心态
四 立停科举与近代社会
五 文化道德之殇:后科举时代的难题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