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梁天锡教授推荐书(代序)<br /><br />宋德金教授序<br /><br />导论<br /><br />第一章 燕云十六州的割献及其沿革<br /><br />第一节 “燕云十六州”名称之由来<br /><br />第二节 石敬瑭割献十六州经过<br /><br />第三节 十六州的地理范围<br /><br />第四节 辽太宗升幽州为南京原委<br /><br />第五节 辽代南京古城的建置及风貌<br /><br />第二章 辽代南京留守的任免分期<br /><br />第一节 抚绥期<br /><br />第二节 调和期<br /><br />第三节 同化期<br /><br />第三章 辽代南京留守的委任背景<br /><br />第一节 笼络燕地望族<br /><br />第二节 利用降辽名将<br /><br />第三节 重用契丹勋臣<br /><br />第四节 优待宗室外戚<br /><br />第四章 辽代南京留守的功过<br /><br />第一节 政绩优异者<br /><br />第二节 治绩庸劣者<br /><br />第三节 战功彪炳者<br /><br />第四节 战败误国者<br /><br />第五节 谋反作乱者<br /><br />第五章 辽代南京留守的结局<br /><br />第一节 加官封爵者<br /><br />第二节 卒任善终者<br /><br />第三节 叛逆自绝者<br /><br />第六章 辽代南京留守的任用规律<br /><br />第一节 从汉人过渡到契丹人<br /><br />第二节 从望族、降将过渡到皇亲国戚<br /><br />第三节 从频频除罢到世袭<br /><br />第七章 辽代南京留守传记<br /><br />第一节 赵思温传<br /><br />第二节 赵延寿传<br /><br />第三节 刘唏传<br /><br />第四节 耶律牒蜡传<br /><br />第五节 耶律娄国传<br /><br />第六节 马廷煦传<br /><br />第七节 萧思温传<br /><br />第八节 高勋传<br /><br />第九节 韩匡嗣传<br /><br />第十节 耶律道隐传<br /><br />第十一节 耶律休哥传<br /><br />第十二节 耶律隆庆传<br /><br />第十三节 耶律吴哥传<br /><br />第十四节 韩制心传<br /><br />第十五节 萧孝穆传<br /><br />第十六节 耶律宗范传<br /><br />第十七节 萧孝先传<br /><br />第十八节 耶律重元传<br /><br />第十九节 耶律和鲁斡传<br /><br />第二十节 耶律明传<br /><br />第二十一节 萧惟信传<br /><br />第二十二节 耶律仁先传<br /><br />第二十三节 耶律洪道传<br /><br />第二十四节 耶律淳传<br /><br />第八章 辽朝官制与辽代南京留守职掌<br /><br />第一节 契丹族姓原始与初兴本末<br /><br />第二节 辽朝官制与因俗而治<br /><br />第三节 南面朝官与方州官<br /><br />第四节 南京留守的职掌、封号与特权<br /><br />第九章 后论<br /><br />第一节 辽代南京治乱得失对辽朝的影响<br /><br />第二节 历代评论燕云十六州的割献及沿革<br /><br />第三节 契丹汉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研讨<br /><br />后记<br /><br />附录一 新编辽代南京留守表<br /><br />附录二 辽代南京留守与辽朝皇室亲缘关系表<br /><br />附录三 辽代南京留守任期几种历法对照表<br /><br />附录四 辽代方镇年表(南京)<br /><br />附录五 参考文献与书目<br /><br />附录六 附图说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