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秘密与谎言的500天:谁激怒了美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090221
  • 作      者:
    (美)库尔特·艾肯沃德(Kurt Eichenwald)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波澜壮阔、细致入微的叙事史诗

  立体再现惊心动魄的决策内幕和博弈得失

  没有黑白分明的正义与邪恶

  只有形影相伴的霸权与恐怖

展开
作者简介

  [美]库尔特·艾肯沃德(KurtEichenwald),美国著名记者,两届乔治·波尔卡奖获得者,两届普利策奖提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库尔特·艾肯沃德为《纽约时报》撰稿已超过20年,同时也是《名利场》特约编辑。
  著有畅销书《傻瓜的阴谋》、《告密者》和《岩上毒蛇》等。其中《告密者》曾被《纽约时报》评为“10年来最杰出的纪实文学作品”,于2009年被搬上荧幕,男主角马特·戴蒙获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傻瓜的阴谋》将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于2013年上映。

展开
内容介绍

  陷入癫狂仇恨的国家必将搅乱

  全球的每个角落

  《谁激怒了美国:秘密与谎言的500天:首度揭开美国全球反恐霸权的惊世黑幕》参考了大量从未公开的录音、非法窃听的细节、炭疽袭击调查、关塔那摩审讯记录、政府机密电话底稿、电子邮件等,描述“9·11”袭击后的500天内,美国高层所作出的决策、设下的骗局以及制造的幻像。这些秘密与谎言不仅令人痛心疾首,而且助力美国建立霸权新秩序,至今仍影响全球格局。

  ★阿富汗战争犹如美国打响全球冲突的第一个“礼炮”,使美国一石数鸟,加速定型全球霸权体系;关于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真相并非如你所想……

  ★关塔那摩就像生产秘密、制造谎言的机器。嫌疑人在军情部门五花八门的刑讯逼供下,吐露无数荒诞情报,竟然成为庞大国家体系的决策关键?

  ★新闻主持人和参议员先后收到炭疽粉末匿名信,幕后黑手竟是美国军方炭疽专家?

  从白宫到“眼镜蛇”会议室,从关塔那摩到中情局总部,从“基地组织”训练营到埃及和叙利亚的刑讯室,让你在反思和批判中看清秘密和谎言下的真实世界。

展开
精彩书评

  著名记者艾肯沃德用悬疑小说一般的写作手法,通过丰富的调研,为读者揭露从“9·11”开始至今的现代战争中骇人的内幕。

  ——《书目》杂志(Booklist)

 

  本书扣人心弦且引人入胜,为读者深入剖析“9·11”的内幕。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Weekly)

 

  本书极其详尽地回顾“9·11”恐怖袭击后,政府高层的恐怖主义策略,细致地陈述反恐主义如何在美国及全球偏执狂中歇斯底里地发作,并伪造出“创伤遍布全球并持续至今日”的假象。

  ——《科克斯书评》(KirkusReviews)

 

  这本书是艾肯沃德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著作,具有史诗般的叙事风格。

  ——《名利场》(VanityFair)

 

  艾肯沃德是一位大师,能把错综复杂的情节描述得简单易懂。《谁激怒了美国》让人爱不释手,因为作者在细节处理方面加入了新闻记者的视角。当布什政府作出生死决策时,读者犹如置身于事件中心的观察者。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Post)

 

  本书具有深入的报道和鲜明的写作方式,以惊险小说的节奏进行演绎,已经达到直接拍成电影的生动程度。

  ——《达拉斯早间新闻》(DallasMorningNews)

 

  《谁激怒了美国》一气呵成,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启发性和趣味性。

  ——《大观杂志》(ParadeMagazine)

 

  这是一本处处透漏着野心的作品,具有宝贵的信息资源。艾肯沃德把美国对“9·11”事件作出的轻率而鲁莽的反应描绘得淋漓尽致。

  ——《纽约时报书评》(NewYorkTimesBookReview)

 

  对伊拉克开战究竟是谁下的决定?美国公众得到的“真相”有多少真实的成分?透过艾肯沃德的写作,我们仿佛秘密参与了政府的决策会议,从中监听到了那些改变世界的情报。

  ——《首页新闻论坛报》(HomeNewsTribune)

展开
精彩书摘

  第3章 疑犯追踪建立绝密监控系统

  当美国开足马力准备大干一场时,战争微观管理的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谁来选定导弹发射目标?怎样避免泄露机密情报?如何利用绝密监控数据库将疑犯引出巢穴?

  美国和世界乱作一团,陷入不安的深渊。恐怖主义因霸权主义而生,霸权主义是否会因恐怖主义而结束?

  通缉要犯,格杀勿论

  “这项计划从今天起开始执行。”布什一边说,一边环顾会议桌旁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当天的策划和讨论已经结束。9月17日一早,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的第一项计划已经准备就绪。

  他下令阿什克罗夫特出台有关立法提案,以扩大联邦执法部门打击恐怖主义的权限。特尼特受命按照中情局两天前提交的方案,彻底摧毁“基地组织”。布什告诉鲍威尔,国务院要向塔利班发出最后通牒:要么交出本·拉登,要么一切后果自负。财政部负责立即切断恐怖分子的金融网络。最后,五角大楼要尽快制定一项动用导弹、轰炸机以及包括特种部队在内的军队开展大规模袭击的军事计划。

  “我希望发出不同于过去的信号,”布什说,“我希望让伊朗和叙利亚等国感到心惊胆战,并且改变他们的态度。”

  “我们需要4天的时间开辟一条空运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将军说。只有建立运送设备和物资的路线和手段,军方才能进行大规模军事部署。这就意味着,美国需要其他国家的协助。

  一份阐明这项新战略总体方针的文件已经拟定,只等布什签署。两天前,战略会议结束后,赖斯仍留在戴维营,并起草了一份简短的会议记录。这份记录随后被编入《通知备忘录》,以便向国会情报委员会通报反恐政策的变化。

  这份备忘录并未包含总统对“基地组织”威胁的任何新发现,但却极大地加强了中情局等部门的行动权限以及可供利用的资源。例如,中情局现在可以先斩后奏,不经批准使用致命武器对恐怖分子进行打击,或将其遣送到没有引渡条约的国家。国家安全总统令9号长达12页,题为《打击恐怖主义》,详细阐述了国家安全体系各部门的新增职责,并要求政府官员立即遵照执行。

  总统令在附录中按地区对反恐战略进行了划分,其中阿富汗被列入附录A,伊拉克被列入附录B。

  上午11时45分,布什刚刚参加过五角大楼有关征召预备役人员的会议。他来到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走廊里,一群记者早已在此等候。布什先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声明,随后请记者提问。

  有记者问起这场战争的前景;也有人问,一旦发生军事冲突,当局是否能够避免国家陷入经济衰退;还有人问到了航空业的未来。

  “你是否希望本·拉登死掉?”一名记者问。

  布什踌躇了一下,说道:“我希望将他……我希望将他绳之以法。我还

  记得有张西部片的海报上写道:‘通缉要犯,格杀勿论。’”

  “通缉要犯,格杀勿论。”

  当约翰·贝林格听到总统这话,他差点儿从椅子上跌落下来。作为总统的高级助理法律顾问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他有责任协助布什及其内阁理清国际事务的法律问题。但贝林格担心,总统的这则新声明恐怕有些过火。

  他立即写信给冈萨雷斯。他们需要告诫布什,不要使用“格杀勿论”等词。这种不计后果的轻率之言有可能会被认为是煽动暗杀,甚至跨越了法律界限。贝林格迅速写完邮件,然后点击发送。

  在见到冈萨雷斯和弗拉尼根时,戴维·阿丁顿怒气冲冲。

  “阿尔,你得管管贝林格,”他说,“你得约束一下他的行为。他不是在你的手下工作吗?要不他早晚会惹上麻烦的。”

  3个人在看过贝林格的邮件后,顿时瞠目结舌。他这不仅是对总统已经发表的声明进行批评,而且还暗示布什有可能触犯了法律。弗拉尼根说:“见鬼!一些政治对手会认为,贝林格指责总统犯下了战争罪。”也许在贝林格看来,他只是想从律师的角度提醒布什其中潜在的危险,但是他在信中的说法却触怒了这几名律师。

  弗拉尼根回信给贝林格称,他不应该在对某项法规进行解释后,再将其适用于布什的言论,从而授人以柄。有人也许会据此对布什原话的误解,宣称总统此举为不法行为。但是,弗拉尼根没有收到贝林格的回信。

  阿丁顿认为,贝林格的这封电子邮件令人忍无可忍,并且断定这个人不值得信任。

  美国决定对阿富汗的一些塔利班目标发动空袭,但这项计划却遭遇了重重困难。

  首先,为了开展军事行动而确定地区军事基地的工作毫无进展。巴基斯坦的穆萨拉夫总统曾暗中承诺,允许美国使用其境内的几座空军基地,其中包括雅各布阿巴德一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沙赫巴兹空军基地,可以作为空军、特种作战部队以及战斗搜救分队的部署地点。但美国的空军运输机需要从欧洲基地运载军事装备,而沙赫巴兹等地的距离过于遥远。因此,中央司令部必须在中亚地区找到一座更接近欧洲的军事基地。

  于是,他们转而求助阿富汗的北邻乌兹别克斯坦。一年来,该国一直在为美国的情报部门提供协助。很快,乌兹别克斯坦表示愿意配合美国发动全面军事袭击。在前苏联的几座空军基地中,最适合的是撒马尔罕,但乌兹别克人不同意让美军在那里驻扎,而是提出,他们可以使用年久失修的喀什-卡纳巴基地,简称K2。

  然而,这座军事基地却问题丛生。前苏联建造的飞机跑道不仅早已破败不堪,而且对于美军“银河”C-5运输机来说长度不够。这里的大部分建筑都已经残缺不全。地面上到处都是老式喷气飞机泄漏的燃料,这些燃料产生的蒸气十分危险。更糟糕的是,乌兹别克斯坦虽然在一开始表现出了合作的诚意,但在最终签订协议时却久拖不决。

  此外,对于日渐紧迫的反恐战争来说,华盛顿还面临着一个更加艰巨的问题,即微观管理。在第一批导弹发射前,有人需要选定目标。这就意味着,每一项方案都要由中央司令部、联合空军行动中心和海军航空母舰司令进行详细审查。随后,他们的提议会被呈交五角大楼和白宫,由律师们进行挑选。

  在克里姆林宫,一群美国和俄罗斯官员围坐在一张大型会议桌旁,商讨如何摧毁“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政权。在一段时间里,华盛顿与莫斯科的关系相当冷淡。近年来,克里姆林宫感到,俄罗斯已经被美国和欧洲边缘化。作为回应,他们开始采取东进政策,并加强了与中国的关系,用以制衡美欧。普京总统一向对西方批评俄罗斯打击车臣分裂势力的做法十分恼火,因为在他看来,后者属于恐怖分子。但是“9·11”袭击发生后,俄罗斯认为,华盛顿最终会明白极端分子的凶残和危险。现在他们可以携起手来,打击共同的敌人。

  两国已经在反恐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次会议的与会官员均来自美俄反恐工作组。但是这一次,美国控制了会议的议事日程。首先发言的是副国务卿、代表团团长理查德·阿米蒂奇,而陈述时间最长的是反恐中心的科弗·布莱克,后者分享了有关“9·11”事件和“基地组织”的情报,讨论了美国即将发起猛烈还击的计划。俄罗斯对此感到目瞪口呆,美国人计划之周详、心情之热切让他们始料未及。他们惊讶地发现,美国已经开足马力,准备全力以赴。会间休息时,双方的官员纷纷站起身来,相互攀谈。几名俄罗斯军官走到会议桌的另一侧,看见布莱克正坐在那里整理文件。

  “我们只是想过来打个招呼,跟你说几句话。”其中一名军官说道。

  片刻沉默。

  “布莱克先生,”这名军官说,“美国终于表现得像个超级大国了。”

  布莱克笑了笑。显然,为了让美国采取强硬措施,俄国人已经等了很久。他想这无疑是件好事。

  在五角大楼内,一群律师正在研究一摞喀布尔和坎大哈战略轰炸目标的图表和照片。每一项方案都附有单独的说明和机密照片,这些照片有的是卫星拍摄的,有的是空中侦察机拍摄的,还有的是在地面上拍摄的。每一张照片上都有一组同心椭圆以及彩色图表和一系列数据。椭圆显示了可能产生的爆炸效果,其射程是根据不同的假设(如袭击时间和附近地貌等)计算得出的,以减少袭击造成的附带伤亡。

  布什曾公开声明,这不是一场针对宗教的战争。他的这番言论间接迫使五角大楼不得不对袭击目标进行严格审查。因此,对于任何与宗教存在关联的袭击目标,美国都必须格外谨慎。

  然而,一些适合打击的目标同样十分棘手。一般情况下,军方可以毫不犹豫地摧毁敌人的防空设施,但塔利班却将部分设施放进了一些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堡垒之中。对于这些历史遗迹,总统曾明确表示不得进行轰炸。法律上的障碍让拉姆斯菲尔德抱怨不已。1975年,红色高棉政府曾经扣押了一艘名为“玛雅圭兹”号的美国货轮。美方决定出动F-111A轰炸机击落“玛雅圭兹”号旁的柬埔寨武装直升机。时任福特总统白宫幕僚长的拉姆斯菲尔德亲眼看到,椭圆办公室的一群官僚下令海军飞行员飞往东南亚。拉姆斯菲尔德悻悻地表示,华盛顿现在的做法无异于重蹈覆辙,简直荒谬至极。

  然而,无论荒谬与否,法律审查乃是出自总统的钧令。因此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白宫的律师对轰炸计划久拖不决、日复一日地进行审查,而每次只能讨论一个轰炸目标。

  一旦抓获本·拉登,美国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华盛顿、五角大楼和司法部的政府官员。美国已经准备在阿富汗发动战争,军方也已经开始追缴本·拉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疑会擒获不少“基地组织”的高级头目,但接下来又当如何?这当然不是什么刑事案件,而是残酷的战争,但美国不能只是将本·拉登及其同伙从喀布尔匆匆解往曼哈顿接受审判了事。这种做法只会让问题丛生:

  是否可以对战争罪行进行民事指控?

  其法律程序应当如何履行?

  证据的标准又是什么?

  怎样才能避免泄漏有关“基地组织”和本·拉登的情报?

  此外,最危险的是,恐怖分子很可能对法官、陪审团成员甚至法庭附近的民众进行袭击。在过去的战争中,美国会将俘获的敌军士兵羁押起来,等到冲突结束再将其遣返回国。

  但是恐怖分子既不是士兵,他们的行为也没有经过任何国家授权。双方的敌对状态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而即便冲突真的能够结束,也没有地方可以将恐怖分子与文明世界隔离开来。

  有鉴于此,人们必须在刑事法庭之外确立某种形式的司法体系,从而根据法律判决,是否将某个恐怖分子终身监禁甚至处以死刑。必须有人弄清这些问题才行。

   ……

展开
目录

权威推荐序

权威推荐

人物列表

序言

引子

第1章  以暴制暴 枪口对准"邪恶轴心国"

人肉导弹来袭,白宫陷入乱战

要么降落,要么被击落

10 年前的旧地图竟让他卷入恐怖战争

悲剧?还是机遇?

第2章  愤怒与野心 制订全球战略

"眼镜蛇"会议

法律靠边站,反击的时刻到了

史上最具野心的战争蓝图

生化袭击蓄势待发

第3章  疑犯追踪 建立绝密监控系统

通缉要犯,格杀勿论

一条封锁10 余年的秘密情报

匿名信1:疯言疯语还是高智商密码?

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有什么关系?

"恒星风"监控数据库提案

第4章  炭疽袭击 美国科学家的反噬?

美军强力空袭,塔利班毫发无损

谁是炭疽杀手?

匿名信2:致命的白色粉末

第5章  清剿行动 联军血战阿富汗

将敌军赶出50 余座城镇

小女孩的衣物竟是秘密行动的重心?

美国陷入另一个越战泥潭

战栗的机场安检

第6章  酝酿更大阴谋 魔鬼审讯方案

布什公然违宪?

魔鬼审讯:你们杜撰什么我都招认!

美籍塔利班俘虏拼死反抗

寻获"基地组织"培训手册?

第7章  关塔那摩的救赎 生产秘密,制造谎言

布莱尔踏入"贼窝"

莫须有的情报

FBI 软式审讯与CIA 严刑拷打,谁更成功?

血腥杀戮迫在眉睫

只有说谎才能免受酷刑?

第8章  末日审判 仇恨的幌子

无名之辈起诉美国总统

突袭农庄,抓捕关键头目

"求你杀了我吧"

搭建关系则招供,酷刑虐待则闭口

巴以冲突是对伊战略的一部分?

第9章  酷刑下的谎言 揭露黑狱罪行

神秘男子爆料震惊世界

电击、睡眠剥夺、关黑箱子与水刑

"完美的"FBI 审讯术

红十字会也是"基地组织"?

第10章 瓦解阴谋 谁能出奇制胜?

3 座制造炸弹的安全屋在哪儿?

美国刚刚躲过一场核战阴谋?

模糊的"明确意图"

第11章  杀死更多白肉 在5 国开展秘密行动

惊天阴谋:撞毁核电站

入侵伊拉克是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83 次水刑"伺候"

要把美国城市炸成另一个广岛

第12章  进退维谷 谁是历史的操纵者?

兵火交迫卡拉奇

提词器故障,总统宣布错误提案?

目标嫌疑犯"人间蒸发"

找不到证据,能否提供罪名?

第13章  黑暗潜规则 玩弄法律条文

白宫才是幕后操手?

命丧巴厘岛

把黑的说成白的

一场美国必将获利的游戏

第14章  慢性谋杀 叫停暴力审讯

纸包不住火

怎样对付十恶不赦的囚犯?

一个三明治抵得上一年暴力审讯

伊拉克早已解除武装?

第15章  "善"与"恶"的终极较量 缓兵之计

非友即敌

令人痛心的猫腻

如何避免一场战争?

第16章  阴谋的牺牲品 战争才刚刚开始

恐怖大亨落网

赌上政治生涯

恢复海湾战争的敌对状态

东南亚的"本·拉登"

清晨突袭巴格达

后记

致谢

延伸阅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