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慈善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121517
  • 作      者:
    余日昌编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慈善卷)》参照“八荣八耻”的叙述,分为“爱国”、“民本”、“勤俭”、“仁爱”、“慈善”、“诚信”、“修身”、“气节”、“忠孝”、“荣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要求书稿集理论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中华传统美德丛书(慈善卷)》分“概论”“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论部分对该卷的内涵、历史演变和当代意义作较为系统的论述;故事部分用语体文译编经典或转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选历代名言,均注明出处,便于读者备查。
展开
精彩书摘
  近年来,社会宣传媒体越来越多地谈到“慈善”,就连《福布斯》杂志的世界富人排行榜也加上了“慈善”这道硬杠杠。“慈善”这个词出现的频率之高也是过去所没有的。其实,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关于“慈善”的概念,古已有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最初是用“慈”来代表“爱”。孔颖达在他为《左传》所作的注疏中写道“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又写道:“慈谓爱之深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这样的解释:“慈,爱也。”在他们看来,“慈”首先是指长辈对晚辈的爱抚,即所谓的“上爱下日慈”。《国语·吴语》中的“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一句所说的“慈”就是这层意思。当然,“慈”也可用作子女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供养。比如《礼记·内则》中说:“父母皆异宫,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此处的“慈”就是“爱敬进之”的意思。在我们看来,“慈”字是由“兹”与“心”组合而成的,“兹”就是“此刻”、“当下”、“我”的含义,所以,可以将“慈”理解为“我当下的这颗心”。
  说到“善”,它的本义是“吉祥、美好”,也就是《说文解字》中所解释的“善,吉也”。后来,“善”被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的意思,比如《管子·心术下》中所说的“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就是此意。在我们看来,“善”的字形结构起码可以说明它是一种文化。
  “慈善”二字合用是后来的事,它往往被用来表示“仁慈”、“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正如《北史·崔光传》中所说的那种“光宽和慈善”。
  当年,在这种“慈善”意义上的敬老爱幼、扶贫帮困,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规范。如今,“慈善”已经具有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含义,它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的行为,又指人对人的一种心态,包括同情心、怜悯心等。当人对人的关心、爱护与同情,已经由个别人发展到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和共同心理时,慈善就具有了社会心理、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行为的意义了。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还被特别地指代为整个社会与民族的一种规模逐渐扩大的共同事业。因此,有人便将这种“慈善”意义上的敬老爱幼、扶贫帮困,视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最早萌芽。不论这个说法是否成立,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这是事实。就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慈善的内在精神曾经做过的精辟阐述来看,“慈”与“善”的精神实质实际上是大可探究的。
  当然,就慈心与善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不仅是联璧珠、孪生体、连理枝,而且两者的关系更像是皮与毛、因与果。说白了,如果没有慈心,哪来善行?反过来看,没有善行又怎能表达慈心呢?所以,可以说,慈心为道,善行为德。这也是这本小册子向读者提供的两条基本脉络。问题是,长久以来,社会制度化、事业化的慈善救济行为一方面充满着责任,一方面充满着功利,这是中国慈善史发展的实际状况。
  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作者在将慈善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来进行解说时,一方面采用了分析的方法,另一方面也采用了综合的方法。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对慈心与善行不作分别,结果在看待慈善事例和理解慈善意义时,往往会走进“心、行不分”和“情、礼不合”的误区。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清中国传统思想中各个流派对慈、善内涵的设定,理解它们在社会实践方面各自不同的长与短。当然,慈善的社会实践在表象上一定呈现为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系列的原因或者过程,也就是说,即使动因善良或者非常客观,施善的过程也是十分地虔诚或者认真,但是,如果没有产生真正实际的效果,那么,也不能成就什么善事与善果。古往今来,社会所需要的往往是结果,而并不是过程或者原因。因为对过程与原因的追求往往只是为了或者只能达到个人的心灵满足,但这绝对不能等同于彻底或者圆满地解决了那些需要慈善之举前去解救的社会现实问题。
  ……
展开
目录
总序

上篇 概论
一、中华慈善文化的历史沿革
(一)宗族慈善
(二)宗教慈善
(三)政府慈善
(四)社会慈善
二、中华慈善思想的源流
(一)远古的慈善精神
(二)儒家的慈善思想
(三)佛教的慈善思想
(四)道家与道教的慈善思想
(五)民间的慈善思想
三、古代慈善作为
(一)对付天灾的慈善之举
(二)对付人祸的慈善之举
(三)体现善政的古代著述
四、当代慈善事业的基本状况
(一)社会主义的慈善文化
(二)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当代慈善事业的方向
(四)慈善事业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中篇 故事
天子举善
林回弃璧
老子至善
范蠡散金
公孙龙息兵
黔傲“救饥”
韩娥善歌
西门豹除巫
子产不忍
荀巨伯探疾
陈寔主案
魏帝慈赦
诸葛亮惜赦
谢安释老
简文帝训下
刘晏济民
李珏慈商
范仲淹捐学
刘宰恤民
刘涣买牛
宗泽抑价
晏氏救寨
吕瑞止怒
刘氏善道
李五舍糖
应麟感母
林则徐义仓
武训乞学

下篇 名言
一、古代慈善名言
二、近现代慈善名言
三、宗教慈善名言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