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较早系统论述诚信的美德意义的。孔子自称”吾道一以贯之”,他的大弟子之一曾子认为孔子的“道”就是“忠恕”,“夫子之遭,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所谓“忠”,即是自己想要的,也要考虑到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谓“恕”,即是自己厌恶的,也应想到他人也会避之唯恐不及。“忠恕”的实质就是推己及人,走出自我中心主义,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和负责的态度,而这恰与诚信精神是契合的。所以孔子说“忠恕”是他信奉的基本理念,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对诚信的首肯。
正是基于“忠恕”的基本人生态度,孔子讨厌虚假、浮夸的言行举种坏品性,“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所谓“巧言”,按朱熹的注解,即“好言”,不过此非好坏之好,而是“致饰于外,务以悦人”的讨好之意,亦即巧舌如簧的弄虚作假,夸夸其谈,以哗众取宠。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屡次出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这也表明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深恶态度。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孔子对为人的诚实、甚至木讷的举止,则大为赞赏,“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文中“刚毅”指的是一种坚强的品格与操守,而“木讷”则喻指言语方面的迟钝,朱熹注引程子的话说:“木者,质朴。讷者,迟钝。四者,质之近乎仁者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子路》)不过这种迟钝,并非是心智方面的欠缺,而是基于纯朴德性之上的寡言和重言,用孔子的话说即“仁者,其言也讱。”(《论语·颜渊》)朱熹注“讱”说:“忍也,难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颜渊》)文中所谓“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就生动而准确地揭示了“木讷”、“韧”的慎重言说的态度,孔子认为这也是君子应有的品德之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换个角度来看,这里孔子也显然是肯定“木讷”亦即诚实的美德。所以当弟子子张问孔子,如何做才是践履、追求美德的行为?孔子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又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如何做才是道德的行为?“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其意是说,说话忠厚诚实,行为实在可靠,是人的一大美德。
人具有了这样的美德,即使到了野蛮落后的地方,也是行得通的;但是如果相反,说话花言巧语,行为虚浮夸诞,这样的人即使在生活便利的文明发达的地方,也是寸步难行的。显然在孔子看来,“忠信”是人的一大道德品质。
可能正是基于这种重视,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一直注意对学生进行诚信培育,如孔子就曾这样明确要求:“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据《论语》记载,孔子施教,特别重视“文、行、忠、信”四项内容,而且孔子还特别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老实实的治学做人的态度。受孔子重视诚信教育的影响,其弟子也大多注意自身诚信品质的培养,如曾子“三省”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诚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另一方面,弟子对诚信的道德意义也有深刻的体认,如有子就肯定“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大家知道,在孔子的思想中,仁、义等都为基础性的德目,说“信近于义”,无疑就等于强调了“信”的美德。
……
展开